习近平“两山论”的三维探析:思想来源、形成发展和理论特征
The triple examination of Xi Jinping’s “Two Mountains Theory”: Ideological sources, form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也造成某种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习近平“两山论”正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客观形势而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经验,是习近平“两山论”的思想来源。习近平“两山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习近平“两山论”的理论特征具体体现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之间具有的兼顾性、侧重性和统一性。深入理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为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解决世界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
[1]
赵建军,杨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12):104-109.
-
[2]
卢宁.从“两山理论”到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成果[J].浙江社会科学,2016(1):22-24.
-
[3]
曾贤刚,秦颖.“两山论”的发展模式及实践路径[J].教学与研究,2018(10):17-24.
-
[4]
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4.
-
[5]
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5.
-
[6]
荀子.荀子[M].王杰,唐镜,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33.
-
[7]
老子.老子[M].冯国超,译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24:231.
-
[8]
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61.
-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929.
-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3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062.
-
[1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2(12):13-30.
-
[13]
周向军,童成帅.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4-24.
-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EB/OL].(2024-02-21)[2024-06-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221/c1001-40180238.html.
-
[15]
黄承梁.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自然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2):1-8.
-
[16]
习近平同志的“两山论”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创造 [EB/OL].(2021-03-17)[2024-06-12].https://cpc.people.com.cn/n1/2021/0317/c64387-32053305.html?sid_for_share=99125_4.
-
[1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
[18]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2013-09-08(01).
-
[1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51.
-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
[21]
习近平.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N].人民日报,2020-05-15(01).
-
[22]
李泽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何以兼得:“两山”理念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意义[J].理论界,2024(3):9-15.
-
[23]
刘雅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生态哲学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4(7):45-50.
-
[1]
-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25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