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

陈建兵 胡江南

引用本文: 陈建兵, 胡江南.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3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

    作者简介: 陈建兵(1976—),男,陕西省汉中市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胡江南(1998—),男,云南省曲靖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项目(SK2025064)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专项研究课题(XJTUSZ2024009)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KS036)

  • 中图分类号: A81;D231

O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CPC promoting Marxism in China during Yan’an period

  • Received Date: 2024-01-07

    CLC number: A81;D231

  • 摘要: 政党自觉创新理论的内在主体意识,是政党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源泉与必要条件保障。1935—1948年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社会转型的复杂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环境中,以高度自觉的责任主体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的内容结合、形式转化、运用展开,系统推进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其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政党建设、理论创造等多维度政治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化中国”的有机统一,最终完成对全党精神气质、思维特征、意志品格、行动模式的有力革新,同时实现对中国人民、民族命运、革命进程和国家面貌的整体改造,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力量主导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实践历程,对新征程上全党坚持自信自立、深化“两个结合”、统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1.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2]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

    3.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

    4.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5]

      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M].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

    6. [6]

      孙武霞,许俊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2.

    7.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 [8]

      尚定.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

    9.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10]

      申志诚.刘少奇大辞典[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49.

    1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79-582.

    12.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 [1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14.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 [1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6.

    16.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册[M].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1.

    17. [17]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正式举行开学典礼[N].新中华报,1940-05-07.

    18.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9. [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0. [2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21. [21]

      陈鑫.理论、历史、现实: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三重维度[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3):19-26.

    22.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 [1]

      尹蕾叶晓彦 . “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16. doi: 10.12186/2025.02.002

    2. [2]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3. [3]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4. [4]

      李彦 . 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辩证关系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16,36. doi: 10.12186/2024.05.002

    5. [5]

      陶廷昌 . 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要概览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观照——基于五封书信的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17. doi: 10.12186/2025.01.002

    6. [6]

      邹海贵谭雅佳 .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1

    7. [7]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8. [8]

      马寒王琦 . 青年马克思的地租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0-18. doi: 10.12186/2025.03.002

    9. [9]

      徐苗 . 马克思早期探寻“物质利益难题”之路及其对国家治理实践的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 doi: 10.12186/2025.01.001

    10. [10]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11. [11]

      蒲传新 . 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要求——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0. doi: 10.12186/2024.05.001

    12. [12]

      饶宝美张乾元 .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比较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6-25. doi: 10.12186/2024.06.003

    13. [13]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14. [14]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15. [15]

      赵长太董丁菡 . 习近平“两山论”的三维探析:思想来源、形成发展和理论特征.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7-24. doi: 10.12186/2025.02.003

    16. [16]

      王明春张峰玮 .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个着力”的历史递嬗、价值指归与践行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25. doi: 10.12186/2025.01.003

    17. [17]

      唐晔耿菲遥 . 从《清明上河图》看中国传统城市经济.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33-38. doi: 10.12186/2025.01.005

    18. [18]

      郭风英杨秋实 . 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0-97. doi: 10.12186/2025.02.012

    19. [19]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20. [20]

      陈建名牛仪萌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50-57. doi: 10.12186/2025.02.00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39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01-07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

    作者简介:陈建兵(1976—),男,陕西省汉中市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胡江南(1998—),男,云南省曲靖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项目(SK202506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专项研究课题(XJTUSZ2024009)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KS036)

摘要: 政党自觉创新理论的内在主体意识,是政党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源泉与必要条件保障。1935—1948年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社会转型的复杂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环境中,以高度自觉的责任主体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的内容结合、形式转化、运用展开,系统推进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其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政党建设、理论创造等多维度政治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化中国”的有机统一,最终完成对全党精神气质、思维特征、意志品格、行动模式的有力革新,同时实现对中国人民、民族命运、革命进程和国家面貌的整体改造,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力量主导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实践历程,对新征程上全党坚持自信自立、深化“两个结合”、统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