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张钫与“家长式”慈善

宋谦

引用本文: 宋谦. 民国张钫与“家长式”慈善[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36-46. doi: 10.12186/2025.03.005

民国张钫与“家长式”慈善

    作者简介: 宋谦(1993—),男,河南省南阳市人,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03)

  • 中图分类号: D632.9

Zhang Fang and “paternalistic” charity

  • Received Date: 2024-10-11

    CLC number: D632.9

  • 摘要: 张钫的一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从辛亥革命开始到解放战争起义止,他参与了近代中国许多重要的军政活动,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时代变迁。与此同时,他始终关心袍泽,热心桑梓。在豫期间为河南受灾民众奔走疾呼,办理赈务;在外任职期间利用自身影响力为逃难豫民提供庇佑,实施救济,被河南同乡称为“老家长”。通过梳理他的慈善活动,其“家长式”慈善意涵中包括明显的地域性观念、广泛的私人关系网络和官方力量的介入三方面主要特征。张钫的慈善活动为解读近代河南慈善事业提供了独特视角。
    1. [1]

      张清涟荣哀录[M]//张宗子,梁幸福.中州儒将张钫.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

    2. [2]

      张清和.张子温先生家书[M].铅印本.1939:2.

    3. [3]

      赵跟喜.张钫家族墓志[J].新安文史资料,1991(3):70-74.

    4. [4]

      张钫奉母命,捐寿仪助陕赈,总价值约千元[N].西北文化日报,1932-07-24(03).

    5. [5]

      潼关县志编纂委员会.潼关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549.

    6. [6]

      周有峰.张钫师长武装护校[M]//李鸣.纪念张钫先生文集.香港:时代文献出版社,2012:111.

    7. [7]

      张钫生平两大快事[J].河南文史资料,1992(43):50.

    8. [8]

      河南弭兵之歌电[N].益世报(北京),1925-03-10(03).

    9. [9]

      张钫.风雨漫漫四十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289.

    10. [10]

      邓绍文.张钫先生在庙头小学的讲话和捐资[J].新安文史资料,1986(1):101-107.

    11. [11]

      郭宣仁.张钫创办的嵩岳中学[J].河南文史资料,1986(18):45-48.

    12. [12]

      萧乾.三秦轶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80.

    13. [13]

      私立西北中学初高中部招生[N].西京日报,1943-07-25(01).

    14. [14]

      杨鹤汀.南阳女中十周年纪念赋七绝十首[J].河南文史资料,1986(18):118-120.

    15. [15]

      梁哲生.私立南阳宛中、女中的学田[J].河南文史资料,1990(36):62-65.

    16. [16]

      樊仁奎.对《张钫赈灾事迹忆述》一文的补正[J].河南文史资料,1987(22):185-187.

    17. [17]

      冯叶.张钫文教活动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55.

    18. [18]

      陈素真.在南京,一段使我心碎的事[J].河南文史资料,1991(38):230-240.

    19. [19]

      田亚民先生轶事[J].新野文史资料,1987(3):61-65.

    20. [20]

      田亚民关心桑梓,画展募款救难胞[N].西京日报,1945-04-29(03).

    21. [21]

      张静吾.五十年沧桑录[J].河南文史资料,1987(21):52-121.

    22. [22]

      白文田.对21辑《五十年沧桑录》和22辑《河南大学农学院亲历杂忆》的补正[J].河南文史资料,1987(24):194-196.

    23. [23]

      李守孔.张伯英先生与河南大学[J].中原文献,1986,18(1):28.

    24. [24]

      河南乞赈[N].大公报(天津),1929-05-05(04).

    25. [25]

      何时不呼号[N].大公报(天津),1930-01-04(04).

    26. [26]

      战后豫西呼痛声,豫赈会电请救济[N].大公报(天津),1930-01-14(4).

    27. [27]

      豫省尚在惨呼[N].大公报(天津),1930-03-03(4).

    28. [28]

      河南赈务会请中央拨巨款赈济[N].益世报(北京),1929-11-22(10).

    29. [29]

      行政院复河南赈务会电[N].河南民报,1929-12-06(03).

    30. [30]

      血泪洒与谁人[N].大公报(天津),1930-01-27(04).

    31. [31]

      灾民不下七百万,赈款仅有十万元[N].益世报(北京),1930-02-12(08).

    32. [32]

      会议记录[N].河南省政府公报(836)号,1929-11-14(20).

    33. [33]

      奚须.张钫赈灾事迹忆述[J].河南文史资料,1986(18):41-44.

    34. [34]

      济生会续拨民生支渠借款[N].申报,1930-08-09(16).

    35. [35]

      王景秀.张伯英修建淇县民生渠[J].河南文史资料,1992(44):164.

    36. [36]

      伊洛工振,国府救灾委会派员来豫办理[N].河南民国日报,1932-01-21(05).

    37. [37]

      朱光彩.简陈老乡长张大先生伯英几件事[J].中原文献,1986,18(1):31.

    38. [38]

      王仲成.我所知道的旅平河南赈灾会[J].河南文史资料,1986(19):170-175.

    39. [39]

      汴、洛、郑设灾民收容所[N].大公报(天津),1930-02-24(04).

    40. [40]

      河南省振务会.二十年河南水灾报告书[M].开封:河南省振务会,1931:1.

    41. [41]

      张钫条陈豫赈方略[N].申报,1930-12-09(07).

    42. [42]

      张钫.二十年河南水灾施振计划[M].开封:河南省振务会,1931:23.

    43. [43]

      河南旅汉难民救济会昨日成立[N].大公报(汉口),1938-08-03(03).

    44. [44]

      马作骏.张伯英二三事[J].碑林文史资料,1994(9):58-61.

    45. [45]

      振济豫省难胞[N].西京日报,1940-01-21(02).

    46. [46]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中共河南省巩义市南河渡镇委员会.常香玉在陕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235.

    47. 简讯[N].西京日报,1940-05-28(02).

    48. [48]

      河南旅陕同乡会附设儿童教养院募捐游艺大会[N].西京日报,1941-01-21(02).

    49. [49]

      刘梦成.张钫赈豫灾[M]//河南省文史研究馆.中州轶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39.

    50. [5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7-169.

    51. [51]

      蒋介石关于张钫呈拟移殖豫省灾民到河西安置致孔祥熙等快邮代电(1942年9月27日)[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7.

    52. [52]

      委座电勉陕省府办理豫灾救济收效优异[N].国风日报,1943-04-20(02).

    53. [53]

      豫灾呼吁团访徐堪请减征田赋及征购额,等了半天没等出结果[N].大公报(上海),1946-07-18(02).

    54. [54]

      王瘦梅.抗战胜利后的河南灾情哭诉团[J].河南文史资料,1987(21):179-188.

    55. [55]

      朱浒.民胞物与:中国近代义赈:1876—19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56. [56]

      阮清华.试论近代上海民间慈善事业的网络化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7.

    1. [1]

      周广亮许皓轩 .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资源配置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78-87. doi: 10.12186/2025.01.010

    2. [2]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3. [3]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4. [4]

      尹蕾叶晓彦 . “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16. doi: 10.12186/2025.02.0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40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10-1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民国张钫与“家长式”慈善

    作者简介:宋谦(1993—),男,河南省南阳市人,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03)

摘要: 张钫的一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从辛亥革命开始到解放战争起义止,他参与了近代中国许多重要的军政活动,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时代变迁。与此同时,他始终关心袍泽,热心桑梓。在豫期间为河南受灾民众奔走疾呼,办理赈务;在外任职期间利用自身影响力为逃难豫民提供庇佑,实施救济,被河南同乡称为“老家长”。通过梳理他的慈善活动,其“家长式”慈善意涵中包括明显的地域性观念、广泛的私人关系网络和官方力量的介入三方面主要特征。张钫的慈善活动为解读近代河南慈善事业提供了独特视角。


参考文献 (56)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