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作用机理、现实障碍与实践进路

郭佳楠

引用本文: 郭佳楠. DeepSeek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作用机理、现实障碍与实践进路[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84-93. doi: 10.12186/2025.03.010

DeepSeek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作用机理、现实障碍与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 郭佳楠(1991—),男,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助理研究员,亚洲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1VSZ031)
    郑州工商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GSJG2023003)

  • 中图分类号: D923.4

The mechanism of action,practical obstacles,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DeepSeek empowering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 Received Date: 2025-03-27

    CLC number: D923.4

  • 摘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转型,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为农业生产、管理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能。DeepSeek能够以其快捷性、智能性和外部性等特点,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价值,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智能化升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在农业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的核心动力。当前DeepSeek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小规模农户占比大且效率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障碍。应不断完善DeepSeek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智能化体系,培育农业智能化专业人才,提升农民智能化应用素养,加强农业各主体的利益联结与协同创新,提高农民的智能要素收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1. [1]

      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 2021(4):45-59.

    2. [2]

      高原,马九杰.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4(4):81-94.

    3. [3]

      李楠,李昀励.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内在机理、成效检视与实践路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32-43.

    4. [4]

      殷林飞,程恩富,张国献.马克思劳动者发展思想的逻辑机理与当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2):76-87.

    5. [5]

      何玉长,王伟.数字生产力的性质与应用[J].学术月刊,2021(7):55-66.

    6. [6]

      张夏恒,刘彩霞.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24(3):171-184.

    7. [7]

      谢文帅,宋冬林,毕怡菲.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内在机理、衔接机制与实践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93-103.

    8. [8]

      米加宁,李大宇,董昌其.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基础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公共管理学报,2024(2):1-14.

    9. [9]

      马靖宇.人工智能在农业预警上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10):211,227.

    10. [10]

      牛磊,原璐璐,丁忠民,等.制度赋权与技术赋能: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何以重塑:基于参与式治理视角的双案例分析[J].电子政务,2024(4):42-55.

    11. [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23(3):3-4.

    12. [12]

      安晓明.河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1-8.

    13. [13]

      贾丽民,郭潞蓉.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动力源探析[J].理论探讨,2024(2):86-94.

    14. [14]

      张建国.多措并举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EB/OL].(2022-12-24)[2025-01-17].https://m.gmw.cn/baijia/2022-12/24/36254626.html.

    15. [15]

      张永丽,黄祖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8(1):69-79.

    16. [16]

      刘先春,孙志程.赋能与重塑:数字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10.

    17. [17]

      周晓时,李俊鹏,吴清华.人工智能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58-167,199.

    18. [18]

      王欣亮,李想.数智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逻辑与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4(5):17-27.

    19. [19]

      李丹,王珩.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机理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4):47-49.

    20. [20]

      DeepSeek预测!2025年6大智慧农业热门赛道[EB/OL].(2025-02-12)[2025-02-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817194373901677&wfr=spider&for=pc.

    21. [21]

      刘开华.基于大数据的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供求匹配机制研究[J].南方农业,2018,12(30):94-95.

    22. [22]

      江苏南通: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EB/OL].(2025-03-13)[2025-03-17].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3-13/doc-inepprkc0438257.shtml.

    23. [23]

      马东俊.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村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2(9):38-40.

    24. [24]

      崔慧霞.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的需求、机制及路径[J].农业经济,2022(4):6-8.

    25. [25]

      杨雪,王永平,王静.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3,39(11):66-71.

    26. [26]

      杨宝珍,吴倩.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困境与进路[J].农业经济,2021(7):38-40.

    27. [27]

      苗俊玲,李子琪.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治理发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23(6):69-70.

    28. [28]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5-02-24)[2025-03-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8.

    29. [29]

      李东建,余劲.村党支部领办型合作社治村逻辑与现实检验:以陕西省留坝县扶贫互助合作社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22(8):41-53.

    30. [30]

      刘开华.“四轮驱动”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以重庆市中X 村为例[J].乡村科技,2020(8):64-65.

    1. [1]

      邹娜张西通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94-102. doi: 10.12186/2025.03.011

    2. [2]

      吴志兴苟延峰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转变与功能发挥.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65-72. doi: 10.12186/2025.02.009

    3. [3]

      陈建名牛仪萌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50-57. doi: 10.12186/2025.02.007

    4. [4]

      郑永君张金行 .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解纷机制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关中A村的案例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61-71. doi: 10.12186/2024.06.008

    5. [5]

      刘广明韩雨桐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征指标体系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40-49. doi: 10.12186/2025.02.006

    6. [6]

      徐维刘洁 . 数字要素赋能中部地区崛起的 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47-54. doi: 10.12186/2025.03.006

    7. [7]

      施志晖陆岷峰 .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高质量融合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49-55. doi: 10.12186/2024.05.006

    8. [8]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9. [9]

      关小克王建骁 . 基于系统思维的耕地高质量治理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53-60,71. doi: 10.12186/2024.06.007

    10. [10]

      安慧王晓娅 . 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场景应用与企业价值创新——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69-77. doi: 10.12186/2025.01.009

    11. [11]

      程丽君 .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26-32. doi: 10.12186/2025.01.004

    12. [12]

      杨波卞京 . 国外概念整合研究的新动态与趋势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25-36. doi: 10.12186/2024.05.004

    13. [13]

      殷晓琳 .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50-58. doi: 10.12186/2025.01.007

    14. [14]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15. [15]

      姚磊庄晓伟 .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56-64. doi: 10.12186/2024.05.007

    16. [16]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17. [17]

      赵长太董丁菡 . 习近平“两山论”的三维探析:思想来源、形成发展和理论特征.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7-24. doi: 10.12186/2025.02.003

    18. [18]

      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88-94,104. doi: 10.12186/2025.01.011

    19. [19]

      王岩王亚迪 . 异质性特征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75-83. doi: 10.12186/2025.03.009

    20. [20]

      邹海贵谭雅佳 .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5-03-27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DeepSeek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作用机理、现实障碍与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郭佳楠(1991—),男,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助理研究员,亚洲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 中国人民大学 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亚洲理工学院 发展与可持续性学院,泰国 空滦 121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1VSZ031)郑州工商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GSJG2023003)

摘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转型,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为农业生产、管理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能。DeepSeek能够以其快捷性、智能性和外部性等特点,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价值,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智能化升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在农业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的核心动力。当前DeepSeek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小规模农户占比大且效率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障碍。应不断完善DeepSeek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智能化体系,培育农业智能化专业人才,提升农民智能化应用素养,加强农业各主体的利益联结与协同创新,提高农民的智能要素收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3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