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礼理关系问题辨正

魏涛

引用本文: 魏涛. 张载礼理关系问题辨正[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6): 54-5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6.009

张载礼理关系问题辨正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YJC720039)

  • 中图分类号: B24

  • Received Date: 2012-07-25
    Available Online: 2012-12-15

    CLC number: B24

  • 摘要: 张载在北宋理学家中以重礼著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只言"礼"而罕言"理"。在宋明道学话语体系中,对礼理关系的探讨多具有本体指向,而张载从践行的角度来探析礼理关系显然具有工夫论指向。在张载看来,"天"或"太虚"是最高的终极实在,"礼"与"理"皆本源于"天"而非"天理"。以"礼本于天理"来总结张载关于礼之本源问题的探讨,不利于准确理解其"天理"概念及工夫论特色,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关学与洛学的差异。在张载那里,礼的实践过程就是实现内外合一的过程,礼理先后问题的实质只是对内外重视程度的不同而已。因此,"以礼合理"是张载礼学思想的必然落脚点——后世关学衰落便是此思路中断所致,"以礼代理"或"以理代礼"也皆非张载的初衷。张载通过对"执于礼"和"执于理"的两偏之失的救治,以礼理贯通、"以礼合理"的思路重构儒家礼学,对包括朱熹在内的道学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

      张载.张载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8.

    2. [2]

      程颢,程颐.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

    3. [3]

      朱熹.论后世礼书[C]//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2183.

    4. [4]

      王阳明.传习录(上)[C]//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681.

    5. [5]

    6. [6]

      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559.

    7. [7]

    8. [8]

      牟坚.朱子对"克己复礼"的诠释与辨析——论朱子对"以理易礼"说的批评[J].中国哲学史,2009(1):20.

    9. [9]

      何俊.以理转礼抑或以礼合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6.

    10. [10]

      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25.

    1. [1]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2. [2]

      蒲传新 . 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要求——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0. doi: 10.12186/2024.05.001

    3. [3]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4. [4]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9
  • 文章访问数:  1125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2-07-25
  • 刊出日期:  2012-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张载礼理关系问题辨正

  •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YJC720039)

摘要: 张载在北宋理学家中以重礼著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只言"礼"而罕言"理"。在宋明道学话语体系中,对礼理关系的探讨多具有本体指向,而张载从践行的角度来探析礼理关系显然具有工夫论指向。在张载看来,"天"或"太虚"是最高的终极实在,"礼"与"理"皆本源于"天"而非"天理"。以"礼本于天理"来总结张载关于礼之本源问题的探讨,不利于准确理解其"天理"概念及工夫论特色,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关学与洛学的差异。在张载那里,礼的实践过程就是实现内外合一的过程,礼理先后问题的实质只是对内外重视程度的不同而已。因此,"以礼合理"是张载礼学思想的必然落脚点——后世关学衰落便是此思路中断所致,"以礼代理"或"以理代礼"也皆非张载的初衷。张载通过对"执于礼"和"执于理"的两偏之失的救治,以礼理贯通、"以礼合理"的思路重构儒家礼学,对包括朱熹在内的道学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