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点
-
摘要: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要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推进其传播,需要对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研究各种成功的传播模式,无疑是改进传播方法的一条捷径。研究同为精神信仰的宗教之有效传播模式,再反观我们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助于发现其中的短板与有待完善的环节。梳理宗教传播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宗教传播总是先通过提供物质和精神服务吸引人加入"组织",再将其纳入小团体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宗教教诲,强化其宗教使命感,尤其注意将教义化为可感知的存在以便于人践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尽管我们不能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传教布道相提并论,但同为精神传播,二者在传播特性上有某种相通之处,批判吸收宗教传播经验,毛泽东时代对大众的神圣性精神引领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的重要一环。汲取前辈成功经验,当前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要有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即刻付诸实践并有望见到效果,因而愿意接受、真实通俗、鲜活管用、能吸引人的鲜明旗帜,实现理论创新,让人"信";二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掌握群众的教育方法,通过不断地精神内化使人自觉追求并为之奋斗,让人"仰";三是要将理论变成物质力量,通过党员的示范作用、广泛的社会参与,以获取社会资本,与大众互动共进,在活动中让人"行",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入内生发展状态。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
- 宗教传播模式 /
- 宗教式内化 /
- 公共空间
-
-
[1]
刘澎.美国宗教团体的社会资本[J].美国研究,2005(1):37.
-
[2]
李梅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在内化[N].社会科学报,2008-03-27(3).
-
[3]
关莉娜.宗教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启迪[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
[4]
陈锡喜.有必要重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8-01-24(3).
-
[5]
徐荣梅.传播视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5.
-
[6]
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C].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6.
-
[7]
张福平,张云平.共创共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模式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2.
-
[1]
计量
- PDF下载量: 34
- 文章访问数: 1252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