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

陈燕侠

引用本文: 陈燕侠. 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1): 52-58,7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6.01.008

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

  • 中图分类号: G206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hot words in spreading

  • Received Date: 2015-12-20
    Available Online: 2016-02-15

    CLC number: G206

  • 摘要: 网络热词是当下一种重要的值得关注的传播语言,其正由社会方言向社会共同语演变,不仅促进了大众传播及话语权的多元化,而且其内涵及蜕变过程也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蕴含着草根文化的特征,为社会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热词传播之所以能够引爆全民参与和高度关注,是因为其打破了语言的传统与常规,体现出新的传播特征,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语言和传播现象。一是在种种微传播现象中,网络热词由于更为浓缩,从而更直观、更典型地体现出碎片化。很多网络热词都凝练了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特征。因其形式的简洁、精炼、灵巧与新颖,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更快捷,时效性更显著。二是网络热词在词语形式上和内容与表达上,都不同于传统、常规的汉语语汇,也因自身的简洁、凝练、高度概括和深刻蕴含而具有巨大的表现力。三是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使用具有典型的平民化特征,呈现出创造主体多元化、造词心态开放化、表达使用草根化的大众文化色彩。四是网络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生活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是时代生活的一部分,是时尚达人的自由选择。五是网络热词的传播带有鲜明的群体化特征,是在一定的人群和范围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速食化的,带有鲜明的快餐特色,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
    1. [1]

      鲁枢元.文学与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2. [2]

      廖大国.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6.

    3. [3]

      王婷.网络流行语盛行现象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6):102.

    4. [4]

      钱增,王龙玉.新闻"碎片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J].新闻实践,2010(7):35.

    5. [5]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

    6. [6]

      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

    7. [7]

      史美娜.从网络热词看社会语言发展[J].东京文学,2011(5):109.

    8. [8]

      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0.

    9. [9]

      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3.

    10. [10]

      王燕.尹晓宇时代在新字词里跳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6-04(04).

    1. [1]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2. [2]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3. [3]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4. [4]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5. [5]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6. [6]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7. [7]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8
  • 文章访问数:  1585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5-12-20
  • 刊出日期:  2016-0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试论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

  • 中原工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 网络热词是当下一种重要的值得关注的传播语言,其正由社会方言向社会共同语演变,不仅促进了大众传播及话语权的多元化,而且其内涵及蜕变过程也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蕴含着草根文化的特征,为社会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热词传播之所以能够引爆全民参与和高度关注,是因为其打破了语言的传统与常规,体现出新的传播特征,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语言和传播现象。一是在种种微传播现象中,网络热词由于更为浓缩,从而更直观、更典型地体现出碎片化。很多网络热词都凝练了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特征。因其形式的简洁、精炼、灵巧与新颖,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更快捷,时效性更显著。二是网络热词在词语形式上和内容与表达上,都不同于传统、常规的汉语语汇,也因自身的简洁、凝练、高度概括和深刻蕴含而具有巨大的表现力。三是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使用具有典型的平民化特征,呈现出创造主体多元化、造词心态开放化、表达使用草根化的大众文化色彩。四是网络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生活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是时代生活的一部分,是时尚达人的自由选择。五是网络热词的传播带有鲜明的群体化特征,是在一定的人群和范围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速食化的,带有鲜明的快餐特色,体现了当代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