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反思亚文化研究

秦婷婷

引用本文: 秦婷婷.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反思亚文化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3): 48-54.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6.03.008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反思亚文化研究

  • 中图分类号: C912.4

Resistance to nothingness and faint incorporation —Rethinking subculture studies from the view of symbolic anthropology

  • Received Date: 2016-02-09
    Available Online: 2016-06-15

    CLC number: C912.4

  • 摘要: 以赫伯迪格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的亚文化研究的两大核心概念是“收编”和“抵抗”,而他对“收编”的表述模糊不清且过分重视“抵抗”在亚文化中的作用,最终导致意义的虚无。可以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上述问题加以反思:其一,亚文化的抵抗意义来自于其代码的流动性和随意性,这正是象征符号多义性的体现;其二,亚文化研究采用了“亚文化抵抗主文化、主文化收编亚文化”这种二元对立视角,而在象征人类学看来,抵抗和收编的过程正是“社会戏剧”的演变过程,也是社会中有结构的部分对无结构的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因此,亚文化研究要跳出“主文化—亚文化”“抵抗—收编”这类二元对立视角、避免将抵抗最终解读为虚无,应该拥有文化研究初起之时兼容并蓄的胸怀,从对具体象征符号的分析入手,通过深描,揭示出亚文化符号的不同意义及历史变迁。此外,也可在二手文献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加入访谈和田野调查元素,让现实生活中的而不是媒体中的亚文化成员开口说话。
    1. [1]

      TORODE Brian.Book reviews of 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 by dick hebdige[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81(6):856.

    2. [2]

      约翰·克拉克,斯图尔特·霍尔.亚文化、文化和阶级[J].胡疆锋,译.文化研究,2010(9):7.

    3. [3]

      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1):114.

    4. [4]

      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5]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

    6. [6]

      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1.

    7. [7]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77-478.

    8. [8]

      胡疆锋.意识形态、媒体、商品[J].现代传播,2009(1):159.

    9. [9]

      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M].刘珩,石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0. [10]

      莱格斯·麦克尼尔,吉里安·麦凯恩.请宰了我:一部叛逆文化的口述秘史[M].郝舫,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11. [11]

      ADLER Judith.Book review of 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 by dick hebdi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2(6):1458.

    12. [12]

      安吉拉·麦克罗比.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M].张岩冰,彭薇,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27.

    13. [13]

      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

    1. [1]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2. [2]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3. [3]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4. [4]

      孙毅梁泽贤 . “腿(leg)”隐喻在汉英表达中的认知语言学阐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7-24. doi: 10.12186/2024.05.003

    5. [5]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58
  • 文章访问数:  9595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6-02-09
  • 刊出日期:  2016-06-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反思亚文化研究

  •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北京 100011

摘要: 以赫伯迪格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的亚文化研究的两大核心概念是“收编”和“抵抗”,而他对“收编”的表述模糊不清且过分重视“抵抗”在亚文化中的作用,最终导致意义的虚无。可以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上述问题加以反思:其一,亚文化的抵抗意义来自于其代码的流动性和随意性,这正是象征符号多义性的体现;其二,亚文化研究采用了“亚文化抵抗主文化、主文化收编亚文化”这种二元对立视角,而在象征人类学看来,抵抗和收编的过程正是“社会戏剧”的演变过程,也是社会中有结构的部分对无结构的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因此,亚文化研究要跳出“主文化—亚文化”“抵抗—收编”这类二元对立视角、避免将抵抗最终解读为虚无,应该拥有文化研究初起之时兼容并蓄的胸怀,从对具体象征符号的分析入手,通过深描,揭示出亚文化符号的不同意义及历史变迁。此外,也可在二手文献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加入访谈和田野调查元素,让现实生活中的而不是媒体中的亚文化成员开口说话。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