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子从政方式探究

范帅

引用本文: 范帅. 宋代太子从政方式探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2): 91-101.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2.013

宋代太子从政方式探究

    作者简介: 范帅(1987-),女,满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宋史。;
  • 基金项目: 郑州轻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7BSJJ089)

  • 中图分类号: K244

Study on mode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inces in the Song Dynasty

  • Received Date: 2018-10-29

    CLC number: K244

  • 摘要: 在旧中国,太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过于密切地参与政事,使得储权膨胀,从而引起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惨剧屡见不鲜。在汲取以往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与士大夫共治”的统治特点,两宋君臣在先后淘汰皇储尹京、太子监国之后,最终将侍立参决确立为太子的从政方式,以兼顾对太子的培养和防范。宋代群臣对太子从政的态度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脱离从政训练会使皇储教育拘泥于训诂章句之学,成为经生学士之学,治国之道空洞无物,而侍立参决则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妥当地贯彻帝王之学的“体用兼贯”。太子究竟以何种方式从政,多数情况下是各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宋以来,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便受制度惯性的驱使,以监国古制为太子的从政方式,后受政局变化、治国理念的影响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元人入主中原后,由于无法摆脱游牧民族历史传统的影响,汉法新制与蒙古旧俗并存,汉法派与保守派不遗余力地在权力争夺中左右制度的发展路径,导致皇位争夺不断。而明代在政局的影响下,利用太子监国去挤压丞相的权力空间。清代则在康熙认识到帝储分权的致命威胁后,令太子在皇帝的指导下赞襄政务,再次采取类似侍立参决的从政方式。
    1. [1]

      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5573.

    2. [2]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60.

    3. [3]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414.

    4. [4]

      朱瑞熙,祝建平.宋代皇储制度研究(下)[J].文史,2002(1):175.

    5. [5]

      赵英华.略论宋代皇储的教育与培养[J].兰州学刊,2007(7):183.

    6. [6]

      陆游.渭南文集[M]//陆游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2187-2188.

    7. [7]

      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91.

    8. [8]

      王称.东都事略[M].孙言诚,崔国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296.

    9. [9]

      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 [10]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刘琳,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1. [11]

      周必大.文忠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 [12]

      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07-1008.

    13. [13]

      王钦若,杨亿,孙奭.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4. [1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 [15]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1364.

    16. [16]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588.

    17. [17]

      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126.

    18. [18]

      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顾吉辰,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4:1576.

    19. [19]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4.

    20. [20]

      范帅,陈峰.宋代东宫虚化现象探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2016(5):37.

    21. [21]

      李纲.李纲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503.

    22. [22]

      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M].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2690.

    23. [23]

      王应麟.玉海[M].上海:上海书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4. [24]

      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555-556.

    25. [2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

    26. [2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7. [27]

      姚勉.姚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8. [28]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1.

    29. [29]

      平田茂树.宋代的政治空间——皇帝与臣僚交流方式的变化[J].历史研究,2008(3):132.

    30. [30]

      朱彧.萍洲可谈[M].李伟国,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

    31. [31]

      王曾.王文正笔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70.

    32. [32]

      蔡絛.铁围山丛谈[M].冯惠民,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20.

    33. [33]

      楼钥.攻媿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201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4. [34]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528.

    35. [35]

      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M].汝企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36. [36]

      佚名.宋史全文[M].汪圣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6.

    37. [37]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2741.

    38. [38]

      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书:第20册.刘永翔,朱幼文,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599.

    39. [39]

      黄震.慈溪黄氏日钞[M]//中华再造善本:第597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5.

    40. [40]

      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392.

    41. [41]

      卫泾.后乐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26.

    42. [42]

      王炎.双溪类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77-678.

    43. [43]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

    44. [44]

      赵旭国.元代太子兼任中书令及相关问题考——兼论认识历史的学理原则[J].历史教学,2011(13):55.

    45. [45]

      徐卫东.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M]//明史研究论丛(第6辑).合肥:黄山书社,2004:515.

    46. [46]

      明太祖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1900.

    47. [47]

      刘晓东.洪武朝东宫官属的嬗替与外廷政治[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33.

    48. [48]

      范帅.沿袭与趋势:宋代东宫衰微之原因[J].史学月刊,2016(11):60.

    49. [49]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9062-9065.

    50. [50]

      王先谦.东华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3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10-617.

    51. [51]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0.

    52. [52]

      龚延明.论宋代皇帝与科举[J].浙江学刊,2013(3):47.

    53. [53]

      徐度.却扫编[M].尚成,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8.

    54. [54]

      王化雨."进呈取旨":从御前决策看宋代君主与宰辅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4
  • 文章访问数:  153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8-10-29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宋代太子从政方式探究

    作者简介:范帅(1987-),女,满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宋史。
  •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基金项目:  郑州轻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7BSJJ089)

摘要: 在旧中国,太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过于密切地参与政事,使得储权膨胀,从而引起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惨剧屡见不鲜。在汲取以往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与士大夫共治”的统治特点,两宋君臣在先后淘汰皇储尹京、太子监国之后,最终将侍立参决确立为太子的从政方式,以兼顾对太子的培养和防范。宋代群臣对太子从政的态度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脱离从政训练会使皇储教育拘泥于训诂章句之学,成为经生学士之学,治国之道空洞无物,而侍立参决则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妥当地贯彻帝王之学的“体用兼贯”。太子究竟以何种方式从政,多数情况下是各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宋以来,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便受制度惯性的驱使,以监国古制为太子的从政方式,后受政局变化、治国理念的影响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元人入主中原后,由于无法摆脱游牧民族历史传统的影响,汉法新制与蒙古旧俗并存,汉法派与保守派不遗余力地在权力争夺中左右制度的发展路径,导致皇位争夺不断。而明代在政局的影响下,利用太子监国去挤压丞相的权力空间。清代则在康熙认识到帝储分权的致命威胁后,令太子在皇帝的指导下赞襄政务,再次采取类似侍立参决的从政方式。


参考文献 (5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