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村并居村民的社区适应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调查

张春兰 贾舞阳 李敏丽 陈森蔚

引用本文: 张春兰, 贾舞阳, 李敏丽, 陈森蔚. 迁村并居村民的社区适应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调查[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5): 65-7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4.05.013

迁村并居村民的社区适应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调查

  • 基金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310307064)

  • 中图分类号: C912.82

  • Received Date: 2014-03-24
    Available Online: 2014-10-15

    CLC number: C912.82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多地农村开展了有利于土地集约化治理的迁村并居工程。通过对河南省中部地区迁村并居典型试点的调查发现,迁村后村民的社区适应性总体上不太理想,集中反映在经济适应和生活适应2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性和心理方面的适应性相对较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个体、家庭和社会3个方面,其中个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迁村形式等对村民的社区适应性有着很大影响。为了改善迁村并居村民的生活状况,提高村民的社区适应性,应避免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真正关注村民的利益诉求;帮助失地村民重新就业,保障其经济来源;培养新社区村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公共参与;增加村民间的事缘型互动,重建熟人社区。
    1. [1]

      李昌平,马士娟,曹雅思.对撤村并居、"农民上楼"的系统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3):33.

    2. [2]

      洪增林,薛惠锋.城中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收益测算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07.

    3. [3]

      左燕钢.农民居住集中化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 [4]

      郑风田,傅晋华.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9):6.

    5. [5]

      王春光.城市化中的"撤并村庄"与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13(3):8.

    6. [6]

      张海波,童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6(1):133.

    7. [7]

      王冬梅.从小区到社区——社区精神共同体的意义重塑[J].学术月刊,2013(7):34.

    1. [1]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2. [2]

      郑永君张金行 .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解纷机制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关中A村的案例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61-71. doi: 10.12186/2024.06.00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1
  • 文章访问数:  106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4-03-24
  • 刊出日期:  2014-10-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迁村并居村民的社区适应性研究——基于河南省中部地区的调查

  • 南京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5
基金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310307064)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多地农村开展了有利于土地集约化治理的迁村并居工程。通过对河南省中部地区迁村并居典型试点的调查发现,迁村后村民的社区适应性总体上不太理想,集中反映在经济适应和生活适应2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性和心理方面的适应性相对较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个体、家庭和社会3个方面,其中个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迁村形式等对村民的社区适应性有着很大影响。为了改善迁村并居村民的生活状况,提高村民的社区适应性,应避免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真正关注村民的利益诉求;帮助失地村民重新就业,保障其经济来源;培养新社区村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公共参与;增加村民间的事缘型互动,重建熟人社区。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