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析

刘子琼 于佳琪

引用本文: . doi: 10.12186/2025.04.011

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析

    作者简介: 刘子琼(1994—),女,安徽省安庆市人,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老年健康;于佳琪(1997—),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AHSKQ20230077)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24AH052732)

  • 中图分类号: C913.6;C979

Analysis of impact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digital inclusion to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elderly

  • Received Date: 2024-04-07

    CLC number: C913.6;C979

  • 摘要: 运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讨论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融入能够显著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该结果在进行稳健性分析、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融入对女性、城镇地区和较低年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融入能够通过降低老年人被忽视程度、加强老年人亲友支持来提升其社会参与程度。上述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支持理论,同时表明身处数字时代,老年人可以通过数字融入减少社会忽视,获得社会支持实现社会参与并实现社会融入。
    1.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4-06-04].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5-04-17].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2.

    3.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EB/OL].(2003-03-05)[2025-04-0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ttps://iris.who.int/ handle/10665/67215.

    4. [4]

      任文慧,凌文豪.社会养老保障和代际经济转移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2):38-47.

    5. [5]

      陈岱云,陈希.人口新常态下服务于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7):114-119.

    6. [6]

      刘延芳.社会保障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支持作用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24):17-18.

    7. [7]

      杜鹏,韩文婷.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内涵、意义与实现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2):40-47.

    8. [8]

      刘翠霞.数字化融入差异:代际数字鸿沟的反思与测量:基于CGSS 2017数据的探索性实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57-67.

    9. [9]

      汤华萌,袁典琪,王明星,等.数字融入和健康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状况与老年人抑郁关系的序列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56(2):230-238.

    10. [10]

      上官莉娜,孟祥,杜玉萍.数字政府、数字融入与居民幸福感[J].宏观质量研究,2023,11(3):105-115.

    11. [11]

      李志光,贾仓仓.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异质性特征与作用机制检验[J].江苏社会科学,2021(6):72-79.

    12. [12]

      许肇然,胡安安,黄丽华.老年人互联网服务使用行为对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孤独感和线下相关程度的调节作用[J].信息系统学报,2017(2):27-38.

    13. [13]

      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et al.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9):1017-1031.

    14. [14]

      SUN K,ZHOU J.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internet use on senior citizens’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panel data[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21(59):101566.

    15. [15]

      GILLEARD C,HYDE M,HIGGS P.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third age:The impact of internet and cell phone use on attachment to place in later life in England[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7,62(4):S276-S283.

    16. [16]

      NIE N H,ERBRING L.Internet and society:A preliminary report[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1:10-11.

    17. [17]

      WILSON C K,THOMAS J,BARRAKET J.Measuring digital inequality in Australia:The Australian digital inclusion index[J].Journal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2019,7(2):102-120.

    18. [18]

      ROODMAN D.Fitting fully observed recursive mixed-process models with CMP[J].The Stata Journal,2011,11(2):159-206.

    19. [19]

      责任编辑:侯圣伟] 引用格式:刘子琼,于佳琪.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析[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6(4):64-72,97.
      ANGRIST J D.Estimation of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s with dummy endogenous regressors:Simple strategies for empirical practice[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2001,19(1):2-28.

    1. [1]

      双艳珍 .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传播失灵及其矫正.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74-80. doi: 10.12186/2025.04.010

    2. [2]

      杨晓闻珂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50-57. doi: 10.12186/2025.04.007

    3. [3]

      宁宇涵 .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意蕴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15-23. doi: 10.12186/2025.04.003

    4. [4]

      梁日新 . 社科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原则、问题与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98-103. doi: 10.12186/2025.04.013

    5. [5]

      朱荣英 .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论“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6(6): 3-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01

    6. [6]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7. [7]

      邹海贵谭雅佳 .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1

    8. [8]

      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88-94,104. doi: 10.12186/2025.01.011

    9. [9]

      花俊国苏一鸣崔宇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66-73. doi: 10.12186/2025.04.009

    10. [10]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11. [11]

      王宏宇颜新月张竣迪 . 价值·内容·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58-64. doi: 10.12186/2025.02.008

    12. [12]

      施志晖陆岷峰 .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高质量融合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49-55. doi: 10.12186/2024.05.006

    13. [13]

      吴兴玺曲爱洁 . 活态传承视域下敦煌艺术NFT数字藏品设计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05-114. doi: 10.12186/2025.02.014

    14. [14]

      徐维刘洁 . 数字要素赋能中部地区崛起的 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47-54. doi: 10.12186/2025.03.006

    15. [15]

      姚磊庄晓伟 .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56-64. doi: 10.12186/2024.05.007

    16. [16]

      殷晓琳 .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50-58. doi: 10.12186/2025.01.007

    17. [17]

      安慧王晓娅 . 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场景应用与企业价值创新——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69-77. doi: 10.12186/2025.01.009

    18. [18]

      王岩王亚迪 . 异质性特征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75-83. doi: 10.12186/2025.03.009

    19. [19]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20. [20]

      樊晓燕董怡然 .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1-8. doi: 10.12186/2025.04.00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1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04-07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析

    作者简介:刘子琼(1994—),女,安徽省安庆市人,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老年健康;于佳琪(1997—),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医药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2;
  • 2. 数据科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12;
  • 3.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AHSKQ2023007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24AH052732)

摘要: 运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讨论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融入能够显著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该结果在进行稳健性分析、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融入对女性、城镇地区和较低年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融入能够通过降低老年人被忽视程度、加强老年人亲友支持来提升其社会参与程度。上述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支持理论,同时表明身处数字时代,老年人可以通过数字融入减少社会忽视,获得社会支持实现社会参与并实现社会融入。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