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 赋能教育强国战略

张雷生 王璐琪

引用本文: 张雷生, 王璐琪. 强化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 赋能教育强国战略[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6): 1-8. doi: 10.12186/2022.06.001

强化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 赋能教育强国战略

    作者简介: 张雷生(1975-),男,河南省开封市人,吉林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治理、大学内部治理;王璐琪(1995-),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治理、教育领导力。;
  •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2020LZY013)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SKX2022013)
    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课题委托项目(YSZ202244)

  • 中图分类号: G64;A81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ervice and enable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education’s realization successfully

  • Received Date: 2022-11-20

    CLC number: G64;A81

  •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引领性作用,提升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在如下这些方面精准发力:持续增强和提升高等教育“四为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深入理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科学内涵;科学应对面临的复杂局面和矛盾,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能力这一“引擎”,深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释放与激活高校科学研究新动能,赋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提升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多措并举高效赋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
    1.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2]

      陈霞玲."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重点领域与推进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21(9):12.

    3. [3]

      陈斌斌.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属性"及其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48.

    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1).

    5.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N]. 人民日报,2016-05-05(09).

    6. [6]

      彭拥军,贾佳.差异性利益诉求的满足:顾客需求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2014(3):110.

    7.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8. [8]

      钟登华.坚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5.

    9. [9]

      张雷生.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现状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30.

    10. [10]

      张雷生,王璐琪,袁红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内涵特征及现状分析:基于近二十年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视角[J].北京教育(高教),2021(3):31.

    11. [11]

      张雷生.强化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 赋能教育强国战略实现[EB/OL].(2020-11-10)[2022-11-10].http://www.cssn.cn/jyx/jyx_jydj/202211/t20221110_5563112.shtml.

    12. [12]

      廖晓衡.新发展理念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困境及其超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3):29.

    13. [13]

      阚莉.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第四职能的理性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11.

    1. [1]

      关小克王建骁 . 基于系统思维的耕地高质量治理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53-60,71. doi: 10.12186/2024.06.007

    2. [2]

      孙小龙李子华 .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01-110. doi: 10.12186/2024.06.013

    3. [3]

      王天笑邢一士 . 当前我国教育家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3-100. doi: 10.12186/2024.06.012

    4. [4]

      施志晖陆岷峰 .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高质量融合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49-55. doi: 10.12186/2024.05.006

    5. [5]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6. [6]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7. [7]

      蒲传新 . 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要求——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0. doi: 10.12186/2024.05.001

    8. [8]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9. [9]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10. [10]

      徐苗 . 马克思早期探寻“物质利益难题”之路及其对国家治理实践的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 doi: 10.12186/2025.01.001

    11. [11]

      高丽秦金婷 . 高校社区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内卷化”的多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5-104. doi: 10.12186/2025.01.012

    12. [12]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13. [13]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14. [14]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15. [15]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16. [16]

      程丽君 .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26-32. doi: 10.12186/2025.01.004

    17. [17]

      姚磊庄晓伟 .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56-64. doi: 10.12186/2024.05.007

    18. [18]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19. [19]

      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88-94,104. doi: 10.12186/2025.01.011

    20. [20]

      安慧王晓娅 . 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场景应用与企业价值创新——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69-77. doi: 10.12186/2025.01.00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0
  • 文章访问数:  221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2-11-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强化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 赋能教育强国战略

    作者简介:张雷生(1975-),男,河南省开封市人,吉林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治理、大学内部治理;王璐琪(1995-),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治理、教育领导力。
  •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2020LZY013)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SKX2022013)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课题委托项目(YSZ202244)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引领性作用,提升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在如下这些方面精准发力:持续增强和提升高等教育“四为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深入理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科学内涵;科学应对面临的复杂局面和矛盾,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能力这一“引擎”,深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释放与激活高校科学研究新动能,赋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提升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多措并举高效赋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