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
-
摘要: 社会心理是对经济、政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根源,因此要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深化对普列汉诺夫"五项因素公式"的理论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域,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促进理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五层次社会结构中社会心理内涵与定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缺位与成因分析、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与启示、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调查和分析、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理论分析和逻辑结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的构建等基本内容;其次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主要观点: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诉求,并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的二元性、多样化特征,采取相应对策,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8.
-
[2]
王荫庭.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贡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21.
-
[3]
白树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确立的社会心理基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5.
-
[4]
林之达.社会心理是执政向政绩转化的中介——成都市社会心理调查报告之一[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
[5]
梅荣政,王柄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导刊,2007(6):8.
-
[6]
章剑锋.政治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3):25.
-
[7]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1(01).
-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3.
-
[1]
计量
- PDF下载量: 57
- 文章访问数: 1219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