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域下的灾后重建研究——以汶川“5·12”地震为例

王萌

引用本文: 王萌. 人类学视域下的灾后重建研究——以汶川“5·12”地震为例[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4): 51-5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3.04.009

人类学视域下的灾后重建研究——以汶川“5·12”地震为例

  • 中图分类号: D632.5

  • Received Date: 2013-05-20
    Available Online: 2013-08-15

    CLC number: D632.5

  • 摘要: 灾难是人类社会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人类学在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民族志的撰写、文化的重建和保护、悼念仪式的扩大化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与行动选择的特殊作用。(1)民族志的记录和表达是灾后重建的重要手段。灾后重建中的民族志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民族志的撰写要将"真实性"与"超越真实性"、对"他者"关怀与"以人为本"、"深度体验"与"追踪调查"相结合。(2)文化的重建和保护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族群文化的重建和保护。灾后重建中,文化重建和保护的原则是考察并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整体性。(3)悼念仪式扩大化是灾后重建的有效路径。灾后重建中的国殇仪式是举国悲痛哀思的表达、民众力量的凝聚。灾后重建中的丧葬仪式表达了生者难以言说的情绪,丧葬仪式通过相应的情感表达、行为活动使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得以加深,丧葬仪式的节点时段使人们得以持续一个相当的哀伤过程。(4)人文关怀是灾后重建的本质要求。灾后重建中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包括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救援人员和特殊群体。灾后重建体现人文关怀,应充分做好灾难救治的准备工作,尊重灾区当地的民俗和灾区人民的自主选择,加大与受灾民众的沟通与交流。
    1. [1]

      纳日碧力戈.灾难的人类学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9):11.

    2. [2]

      白璐.灾后重建中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 [3]

      范可.灾难的仪式意义与历史记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

    4. [4]

      郭金秀.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的宗教因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45.

    5. [5]

      段华明.城市灾害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4.

    6. [6]

      肖春飞,刘海,徐松.四百多名干部遇难以后北川县干部巍然屹立[N].人民日报,2008-06-06(07).

    1. [1]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2. [2]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3. [3]

      孙毅梁泽贤 . “腿(leg)”隐喻在汉英表达中的认知语言学阐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7-24. doi: 10.12186/2024.05.003

    4. [4]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5. [5]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2
  • 文章访问数:  117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3-05-20
  • 刊出日期:  2013-08-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人类学视域下的灾后重建研究——以汶川“5·12”地震为例

  •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天津 300204

摘要: 灾难是人类社会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人类学在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民族志的撰写、文化的重建和保护、悼念仪式的扩大化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同于其他学科研究与行动选择的特殊作用。(1)民族志的记录和表达是灾后重建的重要手段。灾后重建中的民族志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民族志的撰写要将"真实性"与"超越真实性"、对"他者"关怀与"以人为本"、"深度体验"与"追踪调查"相结合。(2)文化的重建和保护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族群文化的重建和保护。灾后重建中,文化重建和保护的原则是考察并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整体性。(3)悼念仪式扩大化是灾后重建的有效路径。灾后重建中的国殇仪式是举国悲痛哀思的表达、民众力量的凝聚。灾后重建中的丧葬仪式表达了生者难以言说的情绪,丧葬仪式通过相应的情感表达、行为活动使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得以加深,丧葬仪式的节点时段使人们得以持续一个相当的哀伤过程。(4)人文关怀是灾后重建的本质要求。灾后重建中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包括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救援人员和特殊群体。灾后重建体现人文关怀,应充分做好灾难救治的准备工作,尊重灾区当地的民俗和灾区人民的自主选择,加大与受灾民众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6)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