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风险及其治理:危化品事故的结构性呈现与演化机理探究

王伯承

引用本文: 王伯承. 次生风险及其治理:危化品事故的结构性呈现与演化机理探究[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4(1): 60-67. doi: 10.12186/2023.01.007

次生风险及其治理:危化品事故的结构性呈现与演化机理探究

    作者简介: 王伯承(1988-),男,河南省商城县人,上海海事大学特聘研究员,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博士,上海市阳光学者,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风险治理。1依据国家安监总局等10余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BZZ092)

  • 中图分类号: C93

Secondary risk and its governance:study on the structural appearance and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hazardous chemicals

  • Received Date: 2022-12-12

    CLC number: C93

  • 摘要: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危化品事故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事故风险居高不下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次生风险却容易被忽视。基于近年来我国12个危化品事故典型案例的考察,发现我国危化品风险结构呈现出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同时存在、交叉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特征;危化品事故源于自身的技术风险,危险与风险客观存在;危化品风险也是一种政府、企业、民众和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会再建构过程。对危化品风险的多维呈现与社会建构过程机理的准确把握,可以有效应对危化品事故的次生风险及其诱发社会失序的可能,其重点在于实现对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的复合治理,提升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合作意识,推动危化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精细化,保障底层民众的安全感与获得感。如此,方可避免危化品事故可能导致的涉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实质性后果。
    1. [1]

      BARROW C J.Social impact assessment:An introduction[M].London:Hodder Education,2000:54-55.

    2. [2]

      BURDGE R J,ROBERTSON R A.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the public involvement proces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0(1/2):81.

    3. [3]

      YANKELOVICH D.Coming to public judgment:Making democracy work in a complex world[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2(2):192.

    4. [4]

      BECKER H A.Social impact assessment:Method and experience in Europe,North Americ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M].London:UCL Press,1997:17.

    5. [5]

      O'FAIRCHEALLAIGH C.Making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count:A negotiation-based approach for indigenous peoples[J].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1999(1):63.

    6. [6]

      TIMMERMAN P.Vulnerability,resilience and the collapse of society:A review of models and possible climatic applications[M].Toronto,Canada: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University of Toronto,1981.

    7. [7]

      LIND N C.A measure of vulnerability and damage tolerance[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1995(1):1.

    8. [8]

      王永强,刘承明,杜洪斌,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6):115.

    9. [9]

      刘家国,王军进,周欢,等.基于安全风险等级的港口危化品监管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5):1141.

    10. [10]

      雍歧东,李军,龙鸣,等.关于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储运,2015(12):129.

    11. [11]

      邓海利,郭业才,李莉.济宁市城区危化品企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501.

    12. [12]

      谢俊贵.高新技术社会风险的生发逻辑与控制理路[J].社会科学研究,2019(3):84.

    13. [13]

      张乐,童星.安全生产风险治理领域的突出矛盾及化解思路:基于29起重特大危化品事故的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4.

    14. [14]

      廖婵娟,赵淑琪,刘燊,等.2010-2015年我国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5):151.

    15. [15]

      应急管理部赴山东调研危化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和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工作[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2(7):177.

    16. [16]

      SLOVIC P.Perceived risk,trust,and democracy[J].Risk Analysis,1993(6):675.

    17. [17]

      易显飞,王广赞.认知增强的风险及其治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13.

    18. [18]

      张慧,黄剑波.焦虑、恐惧与这个时代的日常生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9):6.

    19. [19]

      BLUMER H.Social problems as collective behavior[J].Social Problems,1971(18):298.

    20. [20]

      梁兵兵,白云波,丁毅.重点危化品环境风险评估与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应用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6(5):1.

    21. [21]

      李兰冰,刘秉镰."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展望[J].管理世界,2020(5):36.

    22. [22]

      刘耀东.知识生产视阈下邻避现象的包容性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2):158.

    23. [23]

      刘炳辉,郭晓琳.大流动社会危机时刻的关键国家治理能力: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6.

    24. [24]

      王伯承.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困境与中国本土化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6):27.

    1. [1]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2. [2]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3. [3]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4. [4]

      郑永君张金行 .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解纷机制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关中A村的案例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61-71. doi: 10.12186/2024.06.008

    5. [5]

      关小克王建骁 . 基于系统思维的耕地高质量治理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53-60,71. doi: 10.12186/2024.06.007

    6. [6]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7. [7]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8. [8]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9. [9]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1
  • 文章访问数:  5336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2-12-12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次生风险及其治理:危化品事故的结构性呈现与演化机理探究

    作者简介:王伯承(1988-),男,河南省商城县人,上海海事大学特聘研究员,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博士,上海市阳光学者,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风险治理。1依据国家安监总局等10余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
  • 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BZZ092)

摘要: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危化品事故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事故风险居高不下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次生风险却容易被忽视。基于近年来我国12个危化品事故典型案例的考察,发现我国危化品风险结构呈现出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同时存在、交叉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特征;危化品事故源于自身的技术风险,危险与风险客观存在;危化品风险也是一种政府、企业、民众和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会再建构过程。对危化品风险的多维呈现与社会建构过程机理的准确把握,可以有效应对危化品事故的次生风险及其诱发社会失序的可能,其重点在于实现对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的复合治理,提升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合作意识,推动危化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精细化,保障底层民众的安全感与获得感。如此,方可避免危化品事故可能导致的涉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实质性后果。


参考文献 (2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