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人民至上思想的“魂脉”与“根脉”

郭瑞萍 付佳伟

引用本文: 郭瑞萍, 付佳伟. “第二个结合”:人民至上思想的“魂脉”与“根脉”[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1-7. doi: 10.12186/2025.05.001

“第二个结合”:人民至上思想的“魂脉”与“根脉”

    作者简介: 郭瑞萍(1966—),女,甘肃省庆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付佳伟(2001—),男,吉林省白城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3JD20146)

  • 中图分类号: G122

The second integration: The “Soul” and “Roots” of the people-first ideology

  • Received Date: 2025-03-26

    CLC number: G122

  •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蕴含着重要的国家治理智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始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但其也存在局限性,无法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人民至上思想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底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思想遵循。
    1. [1]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N].人民日报,2024-12-01(01).

    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4]

      钱宗武.尚书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2:125.

    5. [5]

      张分田.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0.

    6. [6]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

    7. [7]

      龚春辉,成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传递人民至上伟大情怀[N].南方日报, 2021-07-23(A08).

    8. [8]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J].理论学习,2017(1):64.

    9. [9]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02).

    10. [10]

      杨晓,周玉姣.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就和意义 [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3(5):28-37.

    11.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1. [1]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2. [2]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3. [3]

      尹蕾叶晓彦 . “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16. doi: 10.12186/2025.02.002

    4. [4]

      王明春张峰玮 .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个着力”的历史递嬗、价值指归与践行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25. doi: 10.12186/2025.01.003

    5. [5]

      唐晔耿菲遥 . 从《清明上河图》看中国传统城市经济.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33-38. doi: 10.12186/2025.01.005

    6. [6]

      程丽君 .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26-32. doi: 10.12186/2025.01.004

    7. [7]

      汪晓东吴雨泽邢鑫 . 文化自信视域下永春龙水漆篮装饰文化意蕴探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8-104. doi: 10.12186/2025.02.013

    8. [8]

      张超李静雯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黄河题材纪录片的记忆书写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26-33. doi: 10.12186/2025.05.004

    9. [9]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10. [10]

      吕晓洁 . 嵩阳书院与儒家文化精神的重构、 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29-35,83. doi: 10.12186/2025.03.004

    11. [11]

      杨晓闻珂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50-57. doi: 10.12186/2025.04.007

    12. [12]

      朱荣英 .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论“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6(6): 3-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01

    13. [13]

      李彦 . 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辩证关系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16,36. doi: 10.12186/2024.05.002

    14. [14]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15. [15]

      蒲传新 . 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要求——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0. doi: 10.12186/2024.05.00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44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5-03-26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第二个结合”:人民至上思想的“魂脉”与“根脉”

    作者简介:郭瑞萍(1966—),女,甘肃省庆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付佳伟(2001—),男,吉林省白城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3JD20146)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蕴含着重要的国家治理智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始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但其也存在局限性,无法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人民至上思想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底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思想遵循。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