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黄河题材纪录片的记忆书写研究
Study on the memory construction in Yellow River document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
摘要: 黄河题材纪录片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载体,通过特定的记忆书写机制呈现黄河文化符号,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运用时空交叉叙事,追溯黄河文化的绵长历史,弥合时空距离,重构各民族对黄河文脉的集体认知。通过对视觉符号的影像化转译,黄河题材纪录片将黄河器物图腾与自然景观转化为承载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揭示地域文化差异与共性,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地理图景。聚焦“水源”“水患”“水文”三重维度,黄河题材纪录片呈现黄河流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凸显黄河作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通过构建视听符号体系与叙事策略,黄河题材纪录片有效激活并书写了以黄河为核心的文化记忆,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深化。
-
-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0.
-
[2]
张超,李静雯.数字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内涵重塑与范式革新[J].中国出版,2024(13):71.
-
[3]
杨文笔.试论宁夏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点[J].民族学论丛,2022(2):96-104.
-
[4]
SCHLESER M. Smart storytelling[J]. 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 2022, 16(2): 97-113.
-
[5]
张超.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的媒介记忆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24:13.
-
[6]
张德水.黄河流域图腾文化的考古学考察[J].中原文物,1993(1):35-38.
-
[7]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13.
-
[8]
王荣,闫晓.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1):90-96.
-
[9]
马建华,谷蕾,吴鹏飞,等.开封古城黄泛地层洪水记录及洪灾度反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34-138.
-
[10]
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4-8.
-
[11]
张玉林.黄河叙事·上:关于它的泛滥和治理的历史札记[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1-19,111.
-
[12]
杜尚泽,朱思雄,张晓松.下好先手棋,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0-08-24(01).
-
[13]
张晓松,林晖,高敬,等.习近平的黄河情怀[N].人民日报,2023-11-27(01).
-
[14]
陈伟,卢德平.共同体意识与现代性转化: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时空价值与规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11):12-20.
-
[15]
尹悦,姚亚宁.新媒体视城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探研究:以YuTube平台上的黄河文化短视频为例[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4):69-77.
-
[1]
-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42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