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文化在江河诗词中的跨语言呈现策略探析——以黄河古诗词的英译为例

赵永刚 吴洋洋

引用本文: 赵永刚, 吴洋洋. 中华水文化在江河诗词中的跨语言呈现策略探析——以黄河古诗词的英译为例[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4): 102-108. doi: 10.12186/2022.04.013

中华水文化在江河诗词中的跨语言呈现策略探析——以黄河古诗词的英译为例

    作者简介: 赵永刚(1982-),男,河南省新密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话语与传播;吴洋洋(1994-),女,河南省漯河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
  •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SJGLX113Y);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1-ZZJH-455);郑州轻工业大学2020年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中图分类号: H315.9

Analysis of the cross-lingual represent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water Culture embedded in river poems -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 poetry on the Yellow River as an example

  • Received Date: 2022-03-09

    CLC number: H315.9

  • 摘要: 研究水文化的跨域传播,对增进相互了解、深化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黄河古诗词是中华水文化的标志性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黄河古诗词蕴含哲思、寄托离愁、承载情怀。将发人深思的水意象通过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呈现出来,可采用译随境生和化实为虚两种翻译技巧;黄河诗句中愁思别绪的跨语言呈现宜用典故剥离和情感补偿两种策略;辞格转存和画境仿真是呈现家国天下的两种翻译技巧。这六种翻译策略不是只能对应地应用在以上三个方面,可根据具体诗词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以更好地向译文读者呈现原诗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促进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
    1. [1]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28.

    2. [2]

      高健.高健谈译诗[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4):1.

    3. [3]

      华满元,华先发.汉诗英译名篇选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334.

    4. [4]

      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6.

    5. [5]

      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 Academic Pub,1982:12.

    6. [6]

      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84.

    7. [7]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中的水文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173.

    8. [8]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73.

    9. [9]

      蔡毅,段京华,许均.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42.

    10. [10]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诗歌1000首:元曲(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3:62.

    11. [11]

      王德春,林立,范嘉荣,等.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27.

    12. [12]

      张保红.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3.

    13. [13]

      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88.

    14. [14]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诗歌1000首:唐诗(上)[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3:14.

    1. [1]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2. [2]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3. [3]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
  • 文章访问数:  1201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2-03-09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华水文化在江河诗词中的跨语言呈现策略探析——以黄河古诗词的英译为例

    作者简介:赵永刚(1982-),男,河南省新密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话语与传播;吴洋洋(1994-),女,河南省漯河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
  • 郑州轻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SJGLX113Y);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1-ZZJH-455);郑州轻工业大学2020年度博士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摘要: 研究水文化的跨域传播,对增进相互了解、深化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黄河古诗词是中华水文化的标志性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黄河古诗词蕴含哲思、寄托离愁、承载情怀。将发人深思的水意象通过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呈现出来,可采用译随境生和化实为虚两种翻译技巧;黄河诗句中愁思别绪的跨语言呈现宜用典故剥离和情感补偿两种策略;辞格转存和画境仿真是呈现家国天下的两种翻译技巧。这六种翻译策略不是只能对应地应用在以上三个方面,可根据具体诗词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以更好地向译文读者呈现原诗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促进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