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李厚羿

引用本文: 李厚羿.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1-8. doi: 10.12186/2024.02.001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作者简介: 李厚羿(1985-),男,北京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2ZXC009)

  • 中图分类号: A81

The triple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 and Engels' social psychology category

  • Received Date: 2023-05-16

    CLC number: A81

  • 摘要: 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了科学的社会心理范畴框架和价值原则,并分别从认知、认同、情感三个方面阐释了其内在结构体系,从而形成了分析社会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认知层面,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史,认为人们需要在社会性的普遍交往中认识他人和自己,理解人性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找到答案。在认同层面,马克思恩格斯侧重从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形成、认同的实践目标、工人阶级之间彼此认同的机制,以及他们对资产阶级不认同的规律展开分析。在情感层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情感的现实本质,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分析来理解情感的缺失问题,以及通过感官解放的理论来回答情感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极具批判性,且逻辑严密、彼此关联、层层递进的社会心理理论体系。
    1. [1]

      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50.

    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0.

    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74.

    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9]

      豪格.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1卷[M].俞可平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0.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6.

    11. [1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7.

    1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10.

    13.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4. [14]

      豪格.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2卷[M].俞可平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5.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2.

    16.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 [17]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47.

    1. [1]

      任文慧凌文豪 . 社会养老保障和代际经济转移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CHARLS 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38-47. doi: 10.12186/2024.02.005

    2. [2]

      雷云飞 . 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近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1-8. doi: 10.12186/2024.03.001

    3. [3]

      毕颖达滕如雨 . 现实主义阴影下的区域主义:背景、困境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68-77. doi: 10.12186/2024.03.008

    4. [4]

      王鹏 .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演进、实践旨归与实现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3): 9-17. doi: 10.12186/2024.03.002

    5. [5]

      刘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17. doi: 10.12186/2024.02.00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7
  • 文章访问数:  4814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3-05-16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社会心理范畴的三重逻辑

    作者简介:李厚羿(1985-),男,北京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70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2ZXC009)

摘要: 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构建了科学的社会心理范畴框架和价值原则,并分别从认知、认同、情感三个方面阐释了其内在结构体系,从而形成了分析社会心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认知层面,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史,认为人们需要在社会性的普遍交往中认识他人和自己,理解人性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找到答案。在认同层面,马克思恩格斯侧重从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形成、认同的实践目标、工人阶级之间彼此认同的机制,以及他们对资产阶级不认同的规律展开分析。在情感层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情感的现实本质,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分析来理解情感的缺失问题,以及通过感官解放的理论来回答情感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极具批判性,且逻辑严密、彼此关联、层层递进的社会心理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