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Two Combination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
摘要: “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从历史合力论的视角来看,“两个结合”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底蕴;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来看,“两个结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来看,“两个结合”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当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有助于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从而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优势。
-
-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
[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
-
[3]
沈江平.“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效应[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8.
-
[4]
何磊,封娟.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党建,2024(4):33-35.
-
[5]
鞠忠美.从“两个结合”维度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理论学刊,2024(1):41-46.
-
[6]
贾迪.“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联系探析[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5):49-56.
-
[7]
黄一兵.“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1):1-10.
-
[8]
郝立新.“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7):11-20.
-
[9]
王明进.从“第二个结合”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J].国家治理,2024(10):36-42.
-
[10]
许士密.“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J].探索,2023(6):1-13.
-
[11]
刘仓.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3(5):19-26.
-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14]
黄力之.中国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J].上海文化,2024(4):12-19.
-
[15]
沈江平,丁耀鹏.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0-49.
-
[16]
田旭明.精神独立自主:思想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6):57-64.
-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
[18]
王浩东,张正光.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三重逻辑[J].中州大学学报,2024,41(4):110-115.
-
[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20]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3:2.
-
[2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
-
[22]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5.
-
[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24]
陈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启示[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3):10-18.
-
[2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
[26]
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特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100-108.
-
[2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3(01).
-
[1]
-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3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