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陈建名 牛仪萌

引用本文: . doi: 10.12186/2025.02.007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 陈建名(1981—),男,河北省保定市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牛仪萌(1991—),女,河南省洛阳市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DGY2018-7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180030)

  • 中图分类号: G641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practical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AI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 Received Date: 2024-10-29

    CLC number: G641

  • 摘要: 在数字化转型战略导向下,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为思政课要素创新升级赋予新动能,这是精准定位教育客体需求、优化创新教育教学过程、有效拓展教学新形态、科学精准评价教学结果的理性选择。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科学、精准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为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同时其刻板化、机械化、流程化的缺点又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许多困难与挑战,具体体现为: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人文思辨性,智能教育内容易陷入泛娱乐化、碎片化的境地,智能教育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刻板化。围绕其发展困境,应从育人实效、育人内容、育人环境、育人评价四个方面着手,从技术依赖走向协同并行、从娱乐性向正规性转变、转变技术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多元评价代替单一评价等方面优化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1. [1]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16(3):247.

    2. [2]

      周艺玮.高校思政课智能化教学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1):51-53.

    3. [3]

      潘建红,刘昊.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4):16-19.

    4. [4]

      周爽,刘鑫昊.人工智能助推高校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1):101-108.

    5. [5]

      张雪琴.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机遇、挑战与重心转向[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5):74-80.

    6. [6]

      张彪,周卫东.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与实践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0):59-61.

    7. [7]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1.

    8. [8]

      卢岚.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J].思想理论教育,2023(5):12-19.

    9. [9]

      刘建锋.增强高校思政课浸润力路径创新的三重维度[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108-113.

    10. [10]

      吕梦醒.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革的反思与突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11):135-138.

    1. [1]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2. [2]

      王宏宇颜新月张竣迪 . 价值·内容·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58-64. doi: 10.12186/2025.02.008

    3. [3]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4. [4]

      安慧王晓娅 . 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场景应用与企业价值创新——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69-77. doi: 10.12186/2025.01.009

    5. [5]

      徐苗 . 马克思早期探寻“物质利益难题”之路及其对国家治理实践的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 doi: 10.12186/2025.01.001

    6. [6]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7. [7]

      高丽秦金婷 . 高校社区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内卷化”的多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5-104. doi: 10.12186/2025.01.012

    8. [8]

      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88-94,104. doi: 10.12186/2025.01.011

    9. [9]

      郑世保荣滢滢 . 高校学生间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79-85. doi: 10.12186/2024.05.010

    10. [10]

      施志晖陆岷峰 .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高质量融合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49-55. doi: 10.12186/2024.05.006

    11. [11]

      吴兴玺曲爱洁 . 活态传承视域下敦煌艺术NFT数字藏品设计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05-114. doi: 10.12186/2025.02.014

    12. [12]

      姚磊庄晓伟 .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56-64. doi: 10.12186/2024.05.007

    13. [13]

      殷晓琳 .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50-58. doi: 10.12186/2025.01.007

    14. [14]

      刘丽君 . 高校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历史演进、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82-89. doi: 10.12186/2025.02.011

    15. [15]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16. [16]

      杜琳宸 .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00-107. doi: 10.12186/2024.05.013

    17. [17]

      吴志兴苟延峰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转变与功能发挥.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65-72. doi: 10.12186/2025.02.009

    18. [18]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19. [19]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20. [20]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1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10-29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陈建名(1981—),男,河北省保定市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牛仪萌(1991—),女,河南省洛阳市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DGY2018-7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180030)

摘要: 在数字化转型战略导向下,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为思政课要素创新升级赋予新动能,这是精准定位教育客体需求、优化创新教育教学过程、有效拓展教学新形态、科学精准评价教学结果的理性选择。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科学、精准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为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同时其刻板化、机械化、流程化的缺点又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许多困难与挑战,具体体现为: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人文思辨性,智能教育内容易陷入泛娱乐化、碎片化的境地,智能教育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刻板化。围绕其发展困境,应从育人实效、育人内容、育人环境、育人评价四个方面着手,从技术依赖走向协同并行、从娱乐性向正规性转变、转变技术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多元评价代替单一评价等方面优化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