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转变与功能发挥

吴志兴 苟延峰

引用本文: . doi: 10.12186/2025.02.009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转变与功能发挥

    作者简介: 吴志兴(1993—),男,安徽省铜陵市人,安徽理工大学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苟延峰(1983—),男,山东省阳信县人,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 基金项目: 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中心重点项目(SXDTZD2022001)
    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xszh2023-2024-34)

  • 中图分类号: G416

Professional identity transition and functioning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 Received Date: 2024-09-14

    CLC number: G416

  • 摘要: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进程中,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职业角色转变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明确自身职业定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从一体多面的管理者转变为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培育者,从疲于应付的倦怠者转变为创新文化的传播者。为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辅导员应通过课程育人,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引导大学生掌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专业能力;通过实践育人,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文化育人,积极传播先进的理念与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1.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2. [2]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EB/OL].(2023-09-09)[2024-08-1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

    3. [3]

      白永秀,宁启,刘盼.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4):5-18.

    4. [4]

      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2024,30(1):112-128.

    5. [5]

      黄小彤,陈静宜.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意义、现实困境和路径探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5,41(1):57-65.

    6. [6]

      韩军.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3):53-55.

    7. [7]

      陈子季.高校辅导员 你的使命崇高不可替代[N].光明日报,2019-04-02(14).

    8. [8]

      陈思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2):95-102.

    9. [9]

      徐燕,糜莉.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6):37-40.

    10. [10]

      郝玲玲.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路解析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143-146.

    11. [11]

      孟杨.社会实践在高校“第三课堂”育人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5):131-133.

    12. [12]

      顾友仁.论文化化人与思政育人的时代契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23,44(2):115-121.

    1. [1]

      刘丽君 . 高校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历史演进、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82-89. doi: 10.12186/2025.02.011

    2. [2]

      殷晓琳 .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50-58. doi: 10.12186/2025.01.007

    3. [3]

      李雨燕庞海燕 . 坚持自信自立的形成逻辑和实践指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8. doi: 10.12186/2025.02.001

    4. [4]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5. [5]

      李彦 . 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辩证关系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16,36. doi: 10.12186/2024.05.002

    6. [6]

      徐苗 . 马克思早期探寻“物质利益难题”之路及其对国家治理实践的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 doi: 10.12186/2025.01.001

    7. [7]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8. [8]

      杨波卞京 . 国外概念整合研究的新动态与趋势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25-36. doi: 10.12186/2024.05.004

    9. [9]

      程丽君 .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26-32. doi: 10.12186/2025.01.004

    10. [10]

      孙小龙李子华 .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01-110. doi: 10.12186/2024.06.013

    11. [11]

      王天笑邢一士 . 当前我国教育家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3-100. doi: 10.12186/2024.06.012

    12. [12]

      饶宝美张乾元 .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比较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6-25. doi: 10.12186/2024.06.003

    13. [13]

      赵长太董丁菡 . 习近平“两山论”的三维探析:思想来源、形成发展和理论特征.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7-24. doi: 10.12186/2025.02.003

    14. [14]

      郑世保荣滢滢 . 高校学生间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79-85. doi: 10.12186/2024.05.010

    15. [15]

      王明春张峰玮 . 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个着力”的历史递嬗、价值指归与践行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8-25. doi: 10.12186/2025.01.003

    16. [16]

      周广亮王海全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93-99. doi: 10.12186/2024.05.012

    17. [17]

      杜琳宸 .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00-107. doi: 10.12186/2024.05.013

    18. [18]

      高丽秦金婷 . 高校社区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内卷化”的多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5-104. doi: 10.12186/2025.01.012

    19. [19]

      陈建名牛仪萌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50-57. doi: 10.12186/2025.02.007

    20. [20]

      王宏宇颜新月张竣迪 . 价值·内容·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58-64. doi: 10.12186/2025.02.00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4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09-14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转变与功能发挥

    作者简介:吴志兴(1993—),男,安徽省铜陵市人,安徽理工大学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苟延峰(1983—),男,山东省阳信县人,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基金项目:  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中心重点项目(SXDTZD2022001)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xszh2023-2024-34)

摘要: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进程中,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职业角色转变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明确自身职业定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从一体多面的管理者转变为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培育者,从疲于应付的倦怠者转变为创新文化的传播者。为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辅导员应通过课程育人,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引导大学生掌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专业能力;通过实践育人,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文化育人,积极传播先进的理念与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2)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