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邹海贵 谭雅佳

引用本文: 邹海贵, 谭雅佳.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1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作者简介: 邹海贵(1970—),男,湖南省新化县人,南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谭雅佳(1999—),女,湖南省邵阳县人,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 基金项目: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23JGZ088)

  • 中图分类号: B0-0

The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of Marx’s “Rational Form” Dialectic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 Received Date: 2024-07-09

    CLC number: B0-0

  • 摘要: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撑。人的现代化内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体现。马克思坚持唯物史观,做到批判的运动与批判的形式相统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神秘形式”辩证法进行批判,摒弃“绝对理念”的逻辑基础,确立现实性原则;扬弃“自我意识”的主体性,确立活动性原则;克服非历史化批判,确立历史性原则,赋予辩证法真正“合理形态”,从现实的意义上实现了对“神秘形式”辩证法的超越,对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展示了批判和革命的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在人与自身关系的统一中,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中,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中,构建新型现代性社会关系,构筑民主、法治、平等、正义、开放的现代性价值理念。
    1.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98.

    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3]

      张奎良.论辩证法的合理形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1-7.

    4. [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7]

      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49.

    8. [8]

      范国睿.教育强国与人的现代化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2):5-26.

    9. [9]

      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0

    10. [10]

      黄群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及实现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12.

    1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 [1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0.

    13.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14. [14]

      王蓉.马克思“人的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8(2):13-20. [责任编辑:刘凤霞聂海杰] 引用格式:邹海贵,谭雅佳.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6(3):1-9.

    1. [1]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2. [2]

      尹蕾叶晓彦 . “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16. doi: 10.12186/2025.02.002

    3. [3]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4. [4]

      郭风英杨秋实 . 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0-97. doi: 10.12186/2025.02.012

    5. [5]

      李雨燕庞海燕 . 坚持自信自立的形成逻辑和实践指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8. doi: 10.12186/2025.02.001

    6. [6]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7. [7]

      李彦 . 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逻辑、辩证关系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16,36. doi: 10.12186/2024.05.002

    8. [8]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9. [9]

      陈建兵胡江南 . 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自觉.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3

    10. [10]

      陶廷昌 . 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要概览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观照——基于五封书信的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17. doi: 10.12186/2025.01.002

    11. [11]

      高丽秦金婷 . 高校社区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内卷化”的多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5-104. doi: 10.12186/2025.01.012

    12. [12]

      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88-94,104. doi: 10.12186/2025.01.011

    13. [13]

      邹娜张西通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94-102. doi: 10.12186/2025.03.011

    14. [14]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15. [15]

      孙远太孙冰清 .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16. [16]

      黄天弘武艳丽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概况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73-81. doi: 10.12186/2025.02.010

    17. [17]

      宋谦 . 民国张钫与“家长式”慈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36-46. doi: 10.12186/2025.03.005

    18. [18]

      蒲传新 . 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要求——以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10. doi: 10.12186/2024.05.001

    19. [19]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20. [20]

      唐晔耿菲遥 . 从《清明上河图》看中国传统城市经济.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33-38. doi: 10.12186/2025.01.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33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4-07-09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作者简介:邹海贵(1970—),男,湖南省新化县人,南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谭雅佳(1999—),女,湖南省邵阳县人,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23JGZ088)

摘要: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撑。人的现代化内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体现。马克思坚持唯物史观,做到批判的运动与批判的形式相统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神秘形式”辩证法进行批判,摒弃“绝对理念”的逻辑基础,确立现实性原则;扬弃“自我意识”的主体性,确立活动性原则;克服非历史化批判,确立历史性原则,赋予辩证法真正“合理形态”,从现实的意义上实现了对“神秘形式”辩证法的超越,对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展示了批判和革命的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在人与自身关系的统一中,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中,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中,构建新型现代性社会关系,构筑民主、法治、平等、正义、开放的现代性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