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法应对
Criminal law response to illegal use of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
摘要: 依托大数据技术,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已经进入智能化深度使用阶段,法益侵害性愈加严重,刑法对其采取的“外围式”立法策略和附随式打击模式存在规制空白,无法涵盖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鉴于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严重的法益侵害性、前置法规制不力的窘境和法秩序统一性的要求,将该行为入罪刻不容缓。具体而言,可通过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新增一款为第四款的方式,对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予以规制,并为该行为设置与其法益侵害性相当的法定刑,明确知情同意和合理使用作为违法阻却事由,从而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网,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
-
[1]
李振林.非法取得或利用人脸识别信息行为刑法规制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72-83.
-
[2]
刘艳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个人法益及新型权利之确证——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为视角之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9(5):19-33.
-
[3]
罗克信.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J].樊文,译.刑事法评论,2006,19(2):146-165.
-
[4]
陈星.论个人信息权:定位纷争、权利证成与规范构造[J].江汉论坛,2022(8):138-144.
-
[5]
万广军,马小蕊.我国数据跨境流动法律规制的问题检视与完善路径[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6(1):59-68.
-
[6]
王骏.违法性判断必须一元吗?——以刑民实体关系为视角[J].法学家,2013(5):131-147,179.
-
[7]
王昭武.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下违法判断的相对性[J].中外法学,2015,27(1):170-197.
-
[8]
陈文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外围”立法与解释进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3):36-43.
-
[9]
宁利昂.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归责:从“解释入刑”到“立法入罪”[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24-132.
-
[10]
吴苌弘.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
[11]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65.
-
[12]
张勇.APP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以知情同意为视角[J].法学,2020(8):113-126.
-
[13]
郭旨龙.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利用的平衡路径[J].保密工作,2020(9):19-21.
-
[14]
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王昭武,刘明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02.
-
[15]
欧阳本祺.论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J].中国法学,2017(3):164-183.
-
[1]
-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2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