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

刘燕

引用本文: 刘燕.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4): 41-4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3.04.007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

  •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YB230)

  • 中图分类号: B83

  • Received Date: 2013-07-10
    Available Online: 2013-08-15

    CLC number: B83

  • 摘要: 审丑是审美的对立面,审丑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美,因为有审丑的存在才使得审美的意义更饱满、更鲜活;审丑是一种文化反映,是人类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的重要指向,是社会活动的重要成果。当审丧失了立场,沦为纯粹围观、跟风、追捧状态,美便让位于丑,出现以丑为美、为利而丑的状态,即发生了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表现与危害在于:审丑背离审,消解为围观;冲击主流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审丑异常崛起违背了审美的初衷。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经济根源在于泛经济主义的滋长,社会根源在于公共生活的匮乏和公共精神的缺失,文化根源在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匮乏。要消除审丑文化异化影响,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公共精神,同时还要加强对公民的审美教育,优化审美生态环境。
    1. [1]

      朱光潜.谈美书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244.

    2. [2]

      鲁迅.呐喊[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25.

    3.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4. [4]

      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分析[J].求是,2008(1):102.

    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2.

    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7]

      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C]//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7.

    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 [1]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2. [2]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3. [3]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2
  • 文章访问数:  193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3-07-10
  • 刊出日期:  2013-08-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分析

  • 南昌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江西 南昌 330099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YB230)

摘要: 审丑是审美的对立面,审丑的目的是为了衬托美,因为有审丑的存在才使得审美的意义更饱满、更鲜活;审丑是一种文化反映,是人类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的重要指向,是社会活动的重要成果。当审丧失了立场,沦为纯粹围观、跟风、追捧状态,美便让位于丑,出现以丑为美、为利而丑的状态,即发生了审丑文化异化倾向。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表现与危害在于:审丑背离审,消解为围观;冲击主流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审丑异常崛起违背了审美的初衷。审丑文化异化倾向的经济根源在于泛经济主义的滋长,社会根源在于公共生活的匮乏和公共精神的缺失,文化根源在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匮乏。要消除审丑文化异化影响,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公共精神,同时还要加强对公民的审美教育,优化审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