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哲学卷)手稿》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自信——剩余价值哲学破解的10个理论难题

唐伟 郝晓光

引用本文: 唐伟, 郝晓光. 《〈资本论〉(哲学卷)手稿》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自信——剩余价值哲学破解的10个理论难题[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5): 25-3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8.05.004

《〈资本论〉(哲学卷)手稿》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自信——剩余价值哲学破解的10个理论难题

    作者简介: 唐伟(1965-),男,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郝晓光(1958-),男,上海市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价值哲学。;
  • 中图分类号: B0-0

Capital Theory(philosophy volume) Manuscript and philosophical confid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a—Ten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surplus value philosphy cracking

  • Received Date: 2018-08-10

    CLC number: B0-0

  • 摘要: 《〈资本论〉(哲学卷)手稿——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提纲》初步建立了以剩余价值哲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该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商品生产与人的关系""人的本质概念""剩余价值概念""按需分配概念""社会基本矛盾""人道主义问题""《资本论》的文本属性""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这10个理论难题的破解,以及以剩余价值为核心,提出《资本论》前三卷可阐述为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第四卷可阐述为史学(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五卷可阐述为哲学(剩余价值哲学),既展现了我国学者续写《资本论》的可能,也是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彰显当代中国哲学自信的有益尝试。
    1. [1]

      郝晓光,郝孚逸.《资本论》(哲学卷)手稿——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提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2. [2]

      赵剑英,俞吾金: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3]

      孙麾.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第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2002(5):25.

    4. [4]

      俞吾金.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J].哲学研究,2008(3):3.

    5. [5]

      郝晓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商品——与邢贲思、陈柏灵同志商榷[J].湖北社会科学,1990(8):28.

    6. [6]

      郝晓光.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本体论特征——从两大难题的破解到两个统一的建立[J].河北学刊,2008(6):18.

    7. [7]

      郝晓光,郝孚逸.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 [8]

      郝晓光.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范畴——试论人性范畴与物性范畴的哲学关系[C]//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 [9]

      仰海峰.《资本论》的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0-135.

    10. [10]

      郝晓光.论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与林子力先生商榷[J].湖北社会科学,1989(9):55.

    11. [11]

    1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3.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4. [14]

      郝晓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兼谈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J].湖北社会科学,2006(5):5.

    15. [15]

      郝晓光.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回答"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最好方法——试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7(4):5.

    16. [16]

      郝晓光.论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8(7):5.

    17. [17]

      郝晓光,孙亮.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基本原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0(8):5.

    18. [18]

    19. [19]

      郝晓光.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读——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J].湖北社会科学,2015(5):30.

    20. [20]

      郝晓光.构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21.

    21.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2. [22]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N].人民日报,1983-03-16.

    23. [23]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4. [24]

      郝孚逸.从一场重大学术论争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观的发展轨迹[J].江汉论坛,2008(5):61.

    25. [25]

      高超.略论对《资本论》的越界阐释[J].哲学研究,2017(8):11.

    26. [26]

      王庆丰.《资本论》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58.

    27. [27]

      郝晓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J].湖北社会科学,2013(5):23.

    28. [28]

      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陈敛,余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9. [29]

      郝晓光.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J].江汉论坛,1987(4):23.

    30. [30]

      唐伟,郝晓光.《否证》发表30周年回顾与评述——剩余价值哲学的10个创新学术观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7(10):19

    31. [31]

      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资本论》到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2. [32]

      刘奇葆.在"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9-27(04).

    33. [3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 [1]

      杨梦欣王浩斌 .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2. [2]

      杜琳宸 .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00-107. doi: 10.12186/2024.05.01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
  • 文章访问数:  1333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8-08-1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资本论〉(哲学卷)手稿》与当代中国的哲学自信——剩余价值哲学破解的10个理论难题

    作者简介:唐伟(1965-),男,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郝晓光(1958-),男,上海市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价值哲学。
  • 1. 湖北社会科学 杂志社, 湖北 武汉 430077;
  • 2. 中国科学院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077

摘要: 《〈资本论〉(哲学卷)手稿——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提纲》初步建立了以剩余价值哲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该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商品生产与人的关系""人的本质概念""剩余价值概念""按需分配概念""社会基本矛盾""人道主义问题""《资本论》的文本属性""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这10个理论难题的破解,以及以剩余价值为核心,提出《资本论》前三卷可阐述为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第四卷可阐述为史学(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五卷可阐述为哲学(剩余价值哲学),既展现了我国学者续写《资本论》的可能,也是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彰显当代中国哲学自信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3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