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文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An overview and outlook of intertextuality studies in China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互文性理论引入我国后,互文性研究在国内语言文学界沿着文学批评、语言修辞和翻译学三条路径展开,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这三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互文性研究尚存在研究论著偏少、文学互文性批评体系有待建构和研究对象尚存在局限性等问题。未来互文性研究应在文本解读、比较文学、翻译、教学、多模态语篇分析和互文性运行机制阐释方面拓展研究空间。另外,利用语言学理论或数据库等研究工具,挖掘互文性文本资源,探究互文性的深层机制和功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
-
[1]
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3.
-
[2]
韩小梅.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互文性[J].前沿,2012(14):149.
-
[3]
赵渭绒.国内互文性研究三十年[J].社会科学家,2012(1):111.
-
[4]
张隆溪.结构的消失:后结构主义的消解式批评[J].读书,1983(12):95.
-
[5]
刘菲.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当代修辞学,2013(5):28.
-
[6]
殷企平.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1991(2):39.
-
[7]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
-
[8]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1):15.
-
[9]
史忠义."文本即生产力":克里斯特瓦文本思想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9(4):33.
-
[10]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4):9.
-
[11]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1):75.
-
[12]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
-
[13]
李玉平."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
-
[14]
董希文.互文本:一种挑战传统的文本观念[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9.
-
[15]
焦亚东.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批评学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13(5):28.
-
[16]
查明建.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0 (2):33.
-
[17]
乐黛云,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J].文艺研究,2005(2):49.
-
[18]
焦亚东.互文性理论与钱锺书的意义阐释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6.
-
[19]
王瑾.互文性:名著改写的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话西游》再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4 (2):62.
-
[20]
梁工.女性主义文论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J].文学评论,2010(2):19.
-
[21]
李桂奎.中国古典小说"互文性"三维审视[J].求索,2015(11):109.
-
[22]
李桂奎.从《水浒传》的"互文性"看其"经典性"[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70.
-
[23]
王洪岳,杨伟.论莫言小说的自涉互文性[J].天津社会科学,2016(5):112.
-
[24]
李明彦,齐秀娟.中国现代小说对文学传统的互文性改写[J].社会科学战线,2020(12):161.
-
[25]
王学谦.吸收、转化与扩张:莫言《檀香刑》与鲁迅创作的互文性研究[J].求是学刊,2022(2):161.
-
[26]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0.
-
[27]
辛斌.语篇研究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14.
-
[28]
王文忠.互文性与信息接收[J].中国俄语教学,1999(2):42.
-
[29]
啜京中.交传的互文性解构模式及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52.
-
[30]
马国彦.元话语标记与文本自互文:互文视角中的篇章结构[J].当代修辞学,2010(5):21.
-
[31]
杨汝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互文性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09(4):77.
-
[32]
管志斌.语篇互文形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
[33]
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59.
-
[34]
杨汝福.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建构[J].外语教学,2008(6):43.
-
[35]
武建国.篇际互文性的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外语,2012(4):40.
-
[36]
祝克懿.元语篇与文学评论语篇的互动关系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3):1.
-
[37]
郑庆君.自媒体消费的传媒方式与互文性结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62.
-
[38]
武建国,徐嘉.互文性策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港珠澳大桥新闻报道为例[J].中国外语,2021(6):45.
-
[39]
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71.
-
[40]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3.
-
[41]
王树槐,王群.哈提姆的互文性翻译理论:贡献与缺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60.
-
[42]
秦文华.互文性视角下的译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7(2):74.
-
[43]
王洪涛.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J].上海翻译,2010(3):6.
-
[44]
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55.
-
[45]
夏家驷,杨绍北.互文性给机器翻译带来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4(3):83.
-
[46]
龙江华.论互文性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2007(5):80.
-
[47]
王少娣.互文性视阈下的林语堂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75.
-
[48]
娄宝翠,赵东阳.互文性视角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基于《孟子》核心概念英译的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35.
-
[49]
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J].当代修辞学,2010(5):1.
-
[50]
武建国,刘艾静.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解说词翻译中的互文性策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2):22.
-
[51]
谢辛.疫情灾难片:互文性与类型建构[J].当代电影,2020(4):49.
-
[52]
刘辰诞.篇际性研究对互文性批评的启示[J].外文研究,2013(1):62.
-
[1]
计量
- PDF下载量: 43
- 文章访问数: 3585
- 引证文献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