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樊晓燕 董怡然

引用本文: . doi: 10.12186/2025.04.001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樊晓燕(1974—),女,山东省济宁市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董怡然(1999—),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23A024)
    西安交通大学2024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专项(SKZX2024010)

  • 中图分类号: D61;G122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 Received Date: 2025-03-01

    CLC number: D61;G122

  •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强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现代化,依靠文化的力量和文明的底蕴实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具有内生性和外部性特征,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宝贵理念,其文化基因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四个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特质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局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特质,分析其基本内涵、文化基因和当代价值,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1-2.

    2. [2]

      陈学明.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20.

    3. [3]

      田飞龙.中国式现代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探索[J].天府新论,2023(3):23-39.

    4. [4]

      陈锡喜.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4-8.

    5. [5]

      张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诉求[J].人民论坛,2017(21):22-24.

    6. [6]

      高祖贵.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2):32-35.

    7. [7]

      涂用凯.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2):9-17.

    8. [8]

      殷文明.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和实践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4):9-17,134.

    9. [9]

      沈尤佳.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根源与意义[J].当代世界,2023(5):57-61.

    10. [10]

      王泽应.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及伦理深蕴[J].伦理学研究,2023(1):1-8.

    11. [11]

      刘儒,刘启农,向潇璇.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基于三重向度的比较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1):23-32.

    12.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28.

    13. [13]

      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5.

    14. [1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

    15.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6. [16]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02).

    1. [1]

      朱宗友刘凯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2. [2]

      邹海贵谭雅佳 . 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 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引.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1-9,28. doi: 10.12186/2025.03.001

    3. [3]

      龙群王云洁 .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4. [4]

      尹蕾叶晓彦 . “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16. doi: 10.12186/2025.02.002

    5. [5]

      宁宇涵 .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意蕴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15-23. doi: 10.12186/2025.04.003

    6. [6]

      李佳怡贠佳可 . 历史·理论·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三重逻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9-14,23. doi: 10.12186/2025.04.002

    7. [7]

      郭风英杨秋实 . 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0-97. doi: 10.12186/2025.02.012

    8. [8]

      李雨燕庞海燕 . 坚持自信自立的形成逻辑和实践指向.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8. doi: 10.12186/2025.02.001

    9. [9]

      戴少刚 .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10. [10]

      宋鸿立宋雨倩 .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37-48. doi: 10.12186/2024.05.005

    11. [11]

      程丽君 . 论炎黄祭祀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26-32. doi: 10.12186/2025.01.004

    12. [12]

      李欣栩 .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13. [13]

      吴宁程艳芳张颖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14. [14]

      杨晓闻珂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50-57. doi: 10.12186/2025.04.007

    15. [15]

      汪晓东吴雨泽邢鑫 . 文化自信视域下永春龙水漆篮装饰文化意蕴探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8-104. doi: 10.12186/2025.02.013

    16. [16]

      张世军陈国宏梅宝林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88-94,104. doi: 10.12186/2025.01.011

    17. [17]

      邹娜张西通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94-102. doi: 10.12186/2025.03.011

    18. [18]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19. [19]

      吕晓洁 . 嵩阳书院与儒家文化精神的重构、 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29-35,83. doi: 10.12186/2025.03.004

    20. [20]

      刘广明韩雨桐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征指标体系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40-49. doi: 10.12186/2025.02.00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8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5-03-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樊晓燕(1974—),女,山东省济宁市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董怡然(1999—),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23A024)西安交通大学2024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专项(SKZX2024010)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强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现代化,依靠文化的力量和文明的底蕴实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具有内生性和外部性特征,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宝贵理念,其文化基因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四个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特质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局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特质,分析其基本内涵、文化基因和当代价值,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