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斗争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核心意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云超 王娅

引用本文: 张云超, 王娅. 新时代斗争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核心意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6): 70-77. doi: 10.12186/2025.06.009

新时代斗争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核心意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张云超(1979—),男,河南省唐河县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娅(2002—),女,河南省邓州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52400410452)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4SJGLX0130)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025YB0094)

  • 中图分类号: G641

The core connot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 in the New Era for nurturing new talents

  • Received Date: 2025-06-11

    CLC number: G641

  • 摘要: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涵育时代新人的宝贵教育资源。新时代斗争精神以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斗争立场,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斗争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姿态,为时代新人砥砺志气、淬炼骨气、筑牢底气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其所蕴含的政治领航、精神淬炼、榜样示范等价值意蕴,能为时代新人固根基、铸风骨、树标杆。以新时代斗争精神涵育时代新人,应从教育教学、文化氛围、网络宣传等维度找准关键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引领时代新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1]

      王绍霞.习近平对毛泽东斗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2):11-17.

    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1.

    3. [3]

      韩太平,李姝婷.伟大斗争视域下王右木斗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2(1):77-84.

    4. [4]

      赵佳鑫,黄红平.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实践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23,37(5):27-30.

    5.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6.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2.

    7. [7]

      段志超.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J].理论学刊,2024(3):33-41.

    8. [8]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30(01).

    10. [10]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11. [11]

      燕连福,段朱清.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目标任务、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6(4): 24-32.

    12. [1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 [1]

      岳强陈美竹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机理、风险挑战与系统构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59-67. doi: 10.12186/2025.05.008

    2. [2]

      王宏宇颜新月张竣迪 . 价值·内容·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58-64. doi: 10.12186/2025.02.008

    3. [3]

      汪金英张远彤宁亚丽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挑战与应对.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51-58,74. doi: 10.12186/2025.05.007

    4. [4]

      苏晔张亚茹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探赜.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68-74. doi: 10.12186/2025.05.009

    5. [5]

      王天笑邢一士 . 当前我国教育家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93-100. doi: 10.12186/2024.06.012

    6. [6]

      冯合国刘瑞杰 .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多维形塑路径探赜.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41-49. doi: 10.12186/2025.04.006

    7. [7]

      张帆 .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界对国难的关注与宣传——以《民声周报》为中心的考察.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6): 12-21. doi: 10.12186/2025.06.002

    8. [8]

      傅思明王逍静 . 略论新时代党员权利的正确行使.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62-74. doi: 10.12186/2025.03.008

    9. [9]

      刘丽君 . 高校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历史演进、价值指向与实践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82-89. doi: 10.12186/2025.02.011

    10. [10]

      刘广明韩雨桐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征指标体系研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40-49. doi: 10.12186/2025.02.006

    11. [11]

      吕晓洁 . 嵩阳书院与儒家文化精神的重构、 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3): 29-35,83. doi: 10.12186/2025.03.004

    12. [12]

      郭进萍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13. [13]

      张爱军孙浩栋 . 抗争、体面和价值:媒介化时代的公民意识——基于需求视角.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105-114. doi: 10.12186/2025.01.013

    14. [14]

      郭风英杨秋实 . 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90-97. doi: 10.12186/2025.02.012

    15. [15]

      燕连福段朱清 .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目标任务、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4): 24-32. doi: 10.12186/2025.04.004

    16. [16]

      杜琳宸 .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100-107. doi: 10.12186/2024.05.013

    17. [17]

      陶廷昌 . 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要概览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观照——基于五封书信的分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1): 9-17. doi: 10.12186/2025.01.002

    18. [18]

      王富军 . 目的·目标·功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三维论析.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8-17. doi: 10.12186/2025.05.002

    19. [19]

      王玉坤 . 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原则及其时代价值——从《共产党宣言》暴力革命“过时论”谈起.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5): 18-25. doi: 10.12186/2025.05.003

    20. [20]

      张爱军 . 短视频政治传播的特征、风险及其治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5(5): 65-72. doi: 10.12186/2024.05.00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5
  • 引证文献数: 0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25-06-1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新时代斗争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核心意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张云超(1979—),男,河南省唐河县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娅(2002—),女,河南省邓州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5240041045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4SJGLX0130)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025YB0094)

摘要: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涵育时代新人的宝贵教育资源。新时代斗争精神以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斗争立场,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斗争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姿态,为时代新人砥砺志气、淬炼骨气、筑牢底气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其所蕴含的政治领航、精神淬炼、榜样示范等价值意蕴,能为时代新人固根基、铸风骨、树标杆。以新时代斗争精神涵育时代新人,应从教育教学、文化氛围、网络宣传等维度找准关键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引领时代新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