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朱宗友, 刘凯
2024, 25(6): 1-8.   doi: 10.12186/2024.06.001
[摘要](412) [PDF 1381KB](52)
摘要: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念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中国式现代化将协调发展作为目标和手段,主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审慎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享发展,不仅在国内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龙群, 王云洁
2024, 25(6): 9-15.   doi: 10.12186/2024.06.002
[摘要](262) [PDF 1294KB](15)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等问题,蕴含了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从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方面揭示了其对“中国之问”的科学回答;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对共同富裕的现实追求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以阶段探索成果为收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适时调整战略安排,解答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以胸怀天下彰显大国担当,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方案。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比较研究
饶宝美, 张乾元
2024, 25(6): 16-25.   doi: 10.12186/2024.06.003
[摘要](246) [PDF 1315KB](9)
摘要:
在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和研究旨趣的差别决定了其研究方式的不同。马克思通过对费希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实现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则应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政治经济学层面展开对共产主义革命之必然性的论证,完成了新的科学世界观的转型。他们道法分殊、殊途同归,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与发展了革命性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杨梦欣, 王浩斌
2024, 25(6): 26-33.   doi: 10.12186/2024.06.004
[摘要](276) [PDF 1301KB](1)
摘要: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资本批判思想可以从现象性批判、主体性批判、价值性批判三个向度加以考察。就资本现象性批判而言,马克思认为资本并非由自然法赋予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而是由工人异化劳动生发的资产阶级“历史权利”;就资本主体性批判而言,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取代人成为社会的主体,凌驾并漠视着人;就资本价值性批判而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资本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的解放”的价值指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从而引导资本有序发展,使资本为人民服务。
公共管理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孙远太, 孙冰清
2024, 25(6): 34-42.   doi: 10.12186/2024.06.005
[摘要](1170) [PDF 1311KB](14)
摘要:
在数字化时代,基层治理处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治理重心下移和基层增能减负的多重变革背景阶段。在经典TOE框架中引入价值因素和制度因素,形成“价值-制度-组织-技术-环境”(简称VIOTE)分析框架。以直接面向群众的浙江省“最多跑一次”、上海市“一网通办”、北京市“接诉即办”为典型案例,发现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共同驱动因素。在这五个驱动因素中,价值驱动是其理念引导,制度驱动是其保障条件,组织驱动是其行动基础,技术驱动是其支撑力量,环境驱动是其外在动因。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非均衡的过程,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统合基层治理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实现基层治理组织协同和回应治理环境需求四个方面。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吴宁, 程艳芳, 张颖
2024, 25(6): 43-52.   doi: 10.12186/2024.06.006
[摘要](635) [PDF 1318KB](3)
摘要: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工程,也是充分释放制度优势与基层活力的重要保障。党的建设与社区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具有必要性,这是由基层党组织处于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具有政治引领、社会协调、服务下沉、文化导向、法治保障等多重功能所决定的。当前,我国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有一些制约因素,如党建引领动力不足、基层党员的社区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存在短板。福州市军门社区坚持常态化抓党建促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有进一步探讨和拓展的空间。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与功能作为切入点,研究福州市军门社区探寻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提出培育党建引领意识、提升党建治理能力、健全党建工作机制的优化路径,能为社区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基于系统思维的耕地高质量治理路径研究
关小克, 王建骁
2024, 25(6): 53-60,71.   doi: 10.12186/2024.06.007
[摘要](650) [PDF 1385KB](6)
摘要:
耕地利用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社会过程,是一个影响广泛、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传统的分学科研究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系统问题,从而造成对复杂系统初始条件或约束条件的忽视,导致耕地利用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认知不够真实、全面,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耕地治理难题。基于系统思维,以自然适宜为本底、以生态健康为要点、以经济效益为抓手、以社会治理为纽带的耕地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思路,可在耕地治理过程中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升级,在理论上丰富土地利用系统论,在实践上为耕地高质量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解纷机制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关中A村的案例考察
郑永君, 张金行
2024, 25(6): 61-71.   doi: 10.12186/2024.06.008
[摘要](756) [PDF 1506KB](3)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村基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也因多元主体参与和多维利益诉求而面临复杂矛盾纠纷风险。陕西关中A村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的实践案例,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化解复杂性矛盾纠纷的有效路径:宣传动员机制形塑了良好法治氛围,为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提供思想基础;解纷流程的再造创新了矛盾化解模式,提高了解纷效率;“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实现纠纷的就地化解,节约法治资源,提升治理效能;技术赋能则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助力法治资源下沉基层治理一线,构建现代化法治体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应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治理流程的再造,实现复杂性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
红十字运动历史与文化研究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郭进萍
2024, 25(6): 72-79.   doi: 10.12186/2024.06.009
[摘要](202) [PDF 1304KB](5)
摘要:
“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深化和规律总结,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筑牢了思想根基、文化根基和实践根基。同时,“两个结合”对推进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具体路径:应以传统为根,依托历史积淀,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文化滋养;应以时代为翼,注重实践探索,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应以理论为基,加强理论研究,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应以宣传为抓手,创新传播载体,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舆论平台。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李欣栩
2024, 25(6): 80-85,110.   doi: 10.12186/2024.06.010
[摘要](189) [PDF 1363KB](0)
摘要:
制度化是中国红十字会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红十字会不断丰富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章程细则,并将制度落实到位,使红十字会在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服务生产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50—1954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化建设重视政治学习,并将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借鉴其他国家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经验。这些做法保障了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当代中国红十字会各项工作制度化推进的根基。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戴少刚
2024, 25(6): 86-92.   doi: 10.12186/2024.06.011
[摘要](169) [PDF 1295KB](4)
摘要:
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的形成发展体现了“两个结合”理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践指引,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经过120年的开拓发展,中国红十字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在红十字运动实践中得到认可、弘扬和发展,但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在红十字文化生产供给、保护传承、普及传播、对外交流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红十字文化生产与有效供给,做好红十字文化保护与传承,强化红十字文化普及与传播,密切开展中外红十字文化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家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王天笑, 邢一士
2024, 25(6): 93-100.   doi: 10.12186/2024.06.012
[摘要](701) [PDF 1308KB](9)
摘要: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培养大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是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教育家精神”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产出了诸多颇具深度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主要从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论述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等六个方面阐述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教育家精神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升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助推教育现代化等有重要价值。应通过强化国家的法治引领与政策保障、优化教育家精神的社会形塑机制、完善教育家精神的个体形塑机制等方面推动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未来研究应更关注教育家精神的学理化阐释、时代特征与教师形象转换背景下的师德困境。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
孙小龙, 李子华
2024, 25(6): 101-110.   doi: 10.12186/2024.06.013
[摘要](164) [PDF 1346KB](0)
摘要: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高等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传承,还是基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在于: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确立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和目标任务,指出了办好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关键举措,阐明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对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