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樊晓燕, 董怡然
2025, 26(4): 1-8.   doi: 10.12186/2025.04.001
[摘要](1) [PDF 1325KB](0)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强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现代化,依靠文化的力量和文明的底蕴实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具有内生性和外部性特征,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宝贵理念,其文化基因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四个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特质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局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特质,分析其基本内涵、文化基因和当代价值,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历史·理论·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三重逻辑
李佳怡, 贠佳可
2025, 26(4): 9-14,23.   doi: 10.12186/2025.04.002
[摘要](0) [PDF 1306KB](0)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凝结。就历史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奠基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完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理论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滋养,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的承续。就实践逻辑而言,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应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意蕴研究
宁宇涵
2025, 26(4): 15-23.   doi: 10.12186/2025.04.003
[摘要](0) [PDF 1284KB](0)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上的伟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以其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以制度体系保障人民权益,以爱国主义增强民众认知,以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建设,多措并举将科学社会主义理念深植于现代化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专题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目标任务、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燕连福, 段朱清
2025, 26(4): 24-32.   doi: 10.12186/2025.04.004
[摘要](0) [PDF 1257KB](0)
摘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揭示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属性和功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目标任务包括推动思政课把讲好道理作为主责主业,所有思政课都要讲好道理,思政课要以各种形式讲好道理,思政课各教学环节、各学段都要讲好道理,以及推动所有学生接受道理、认同道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讲好道理,对于不断深化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讲道理效果走深走实具有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影响思政课讲好道理的因素包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其评价体系、内容支撑、学科建设、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为确保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讲好道理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须在提高党的领导力、学科支撑力、教师宣讲力、课程承载力、学段衔接力、学生认同度和接受度六大路径深入推进讲好道理,确保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道理学懂弄通,使其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内涵、原则与路径
李燕, 武威
2025, 26(4): 33-40.   doi: 10.12186/2025.04.005
[摘要](0) [PDF 1250KB](0)
摘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把道理讲好需要在教学深度、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上做到“讲深讲透讲活”。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既是由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功能定位决定的,也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更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效地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思想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深透活相统一、术学道相结合、宏微观同兼顾的原则,着力在内容、形式、过程和技术上精益求精,把握好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讲”和“教”的方法,贯彻“用心”的教学主旨,同时深化数智化改革。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多维形塑路径探赜
冯合国, 刘瑞杰
2025, 26(4): 41-49.   doi: 10.12186/2025.04.006
[摘要](1) [PDF 1257KB](0)
摘要:
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坐标,其六大核心维度为思政课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遵循。“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塑造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使命形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塑造思政课教师的榜样示范形象,“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塑造思政课教师的润化育人形象,“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塑造思政课教师的勤勉治学形象,“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塑造思政课教师的可爱可亲形象,“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塑造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形象。六大维度形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立体化专业形象体系。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杨晓, 闻珂
2025, 26(4): 50-57.   doi: 10.12186/2025.04.007
[摘要](0) [PDF 1245KB](0)
摘要: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为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将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价值: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时空场域,增强教学方式的创新性; 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形态,提升教学内容的精准性;强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推进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应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化资源开发与整合不足、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堂融合不深、数字化技术运用存在风险、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动力不足等问题深刻影响着思政课的育人成效。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建设需顺应数字化发展浪潮,通过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整合、构建红色资源数据库、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和红色文化素养、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等方式,积极探索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优化路径。
公共管理
新质生产力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项松林, 李千一
2025, 26(4): 58-65.   doi: 10.12186/2025.04.008
[摘要](0) [PDF 1249KB](0)
摘要: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为内在要求,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发展模式迭代升级。“无废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的逻辑机理主要体现在通过要素赋能“无废”技术创新,通过结构赋能“无废”产业向新,通过功能赋能“无废”模式更新。在新发展阶段,“无废城市”建设要面向新质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突破技术难题;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发展根基;协同减污降碳,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考察
花俊国, 苏一鸣, 崔宇
2025, 26(4): 66-73.   doi: 10.12186/2025.04.009
[摘要](0) [PDF 1266KB](0)
摘要: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持续推进背景下,为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效应,选取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高管团队特质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数字化转型在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对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效果更显著。应从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注重优化高管团队素质结构、注重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均衡性等方面,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升。
社会学·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专题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传播失灵及其矫正
双艳珍
2025, 26(4): 74-80.   doi: 10.12186/2025.04.010
[摘要](0) [PDF 1245KB](0)
摘要: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是未来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趋势。社会组织在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过程中遭遇公众的认知、认同与信任危机。传播失灵的透析视角提供了一个破题和解题的重要视角。从干扰因素来看,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性塑造、社会组织自身发展不成熟、农民自主合作意识缺失和传播媒介的有效性不足等,都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实际效果。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等角度提升社会组织的传播力,构建传播内容的全息性、传播主体的形象化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可以矫正社会组织在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中的传播失灵现象,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认知度、认同度和信任度。
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析
刘子琼, 于佳琪
2025, 26(4): 81-89,97.   doi: 10.12186/2025.04.011
[摘要](0) [PDF 1338KB](0)
摘要:
运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讨论数字融入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融入能够显著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该结果在进行稳健性分析、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融入对女性、城镇地区和较低年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融入能够通过降低老年人被忽视程度、加强老年人亲友支持来提升其社会参与程度。上述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支持理论,同时表明身处数字时代,老年人可以通过数字融入减少社会忽视,获得社会支持实现社会参与并实现社会融入。
编辑出版
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特征、发展困境与优化策略——以CSSCI (2023—2024)经济学类期刊为例
许家伟
2025, 26(4): 90-97.   doi: 10.12186/2025.04.012
[摘要](1) [PDF 1317KB](0)
摘要:
在新技术媒介推动下,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的必然途径。选取CSSCI(2023—2024)中的72种经济学类期刊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微信公众号开通时间、主要推送内容、推送频率、阅读量等运营特征,发现:微信公众号在运营上具有内容推送集中、特色栏目亮点突出、推送频率分层明显和总阅读量稳步上升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新媒体技术编辑缺乏、学术气息浓厚但亮点低、作读编互动机制差、封闭粗放运营缺陷多等困境。学术期刊应坚定融合转型,培育融合人才队伍;找准推送定位,提供精准学术服务;打通作读编沟通渠道,构建交流互动模式;创新运营理念,优化平台使用功能,以优化微信公众号运营,从而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社科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原则、问题与路径
梁日新
2025, 26(4): 98-103.   doi: 10.12186/2025.04.013
[摘要](0) [PDF 1540KB](0)
摘要:
作为知识创新与学术交流的核心载体,社科学术期刊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当前社科学术期刊面临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复合型人才短缺、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和智库作用有待发挥等问题。基于人民性、主体性、创新性、实践性、继承性和开放性原则,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社科学术期刊应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中国特色办刊道路;强化重点栏目建设,提升学术引领效能;推动期刊集群化建设,探索期刊发展新业态;深化国际交流,增强学术话语权;发挥期刊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言能力。
国际中文教育
外国留学生汉语不及物动词习得研究
朱秀杰, 朱欣宇
2025, 26(4): 104-110.   doi: 10.12186/2025.04.014
[摘要](0) [PDF 1254KB](0)
摘要:
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和中英词义配对的测试问卷,对三组被试者进行实验动词熟悉度判断测试和词义配对测试,通过可接受度判断任务考察外国留学生对汉语不及物动词句法和语义的习得。研究发现:不同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均已习得汉语不及物动词的句法特征,他们能够区分汉语不及物动词内部句法结构的差异;高水平外国留学生已习得汉语不及物动词的语义特征,而低水平外国留学生尚未充分习得存现类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高水平外国留学生汉语不及物动词的习得表现与汉语母语者相似。这一研究结果对汉语二语教材编写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其一,汉语二语教材编写者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把握汉语不及物动词内部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的差异及其习得难度等级。其二,应将汉语非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编写在初级阶段的教材中,把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编写在中、高级阶段的教材中。其三,汉语二语教师应采用分类教学、先易后难和语义句法句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讲授汉语不及物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
×
关于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