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22卷 第3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薛庆超
2021, 22(3): 1-17. doi: 10.12186/2021.03.001
摘要: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群众路线,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贯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要求全党“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战争就不能取得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壮大;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取得辉煌成就。当下,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领导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哲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义指向
詹秀娟, 王镡
2021, 22(3): 18-23. doi: 10.12186/2021.03.002
摘要:
作为思考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蕴着明确的正义指向。通过深刻地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义诉求;论证了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平等分配环境权益与负担的要求,力求满足人们共同的生态环境需求。而在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深刻回答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在环境方面正义的实现,而且还持续不断地推进国际、代际实现环境正义。广泛全面地推进环境正义的实现,共享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根本的价值旨趣。
突发公共事件中自媒体风险传播的伦理反思
刘国云, 李祎, 刘京东
2021, 22(3): 24-32. doi: 10.12186/2021.03.003
摘要:
自媒体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中风险传播的重要渠道。作为公众权益的自主表达者、风险世界的伦理刻画者和风险社会的道德维系者,自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风险传播规律也具有伦理内涵。自媒体的风险感知主要依靠自我保护式的情绪体验,传播行为则是面向外在伦理关系的,其实现基础是成员之间的道义默契,这种义务是以伦理共同体作为保障的。在伦理关系和传播规律上的特点,使自媒体在公共事件传播中蕴含了失真、失序和失德的风险因素。应分别从他律机制、自律意识和自治能力上强化治理应对,以优化自媒体在公共领域的伦理表现。
公共管理·农地专题
我国农地调整研究述评
冯华超, 韩春旭
2021, 22(3): 33-39. doi: 10.12186/2021.03.004
摘要:
通过对我国农地调整的发生原因、主体、实践差别、影响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既有研究在农地调整的实践差别上基本达成一致,但在发生原因、发起主体、影响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尚存在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未来应努力探索如何健全农地调整的替代性制度和协调解决涉及农地调整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内在张力。
城乡关系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逻辑:1949—2019
张少停, 康依宁
2021, 22(3): 40-48. doi: 10.12186/2021.03.005
摘要:
独特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是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奇迹”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关系是理解70多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工业化优先的城乡分离、城市化优先的城乡失衡和一体化发展的城乡融合三个阶段。相应地,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逻辑是:在产权统一的农村土地集体化条件下,国家通过全面控制农村土地以汲取大量资源支持工业化高速发展;在“两权分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国家通过农村土地管制和土地行政化(土地征收、土地财政、占补平衡、土地增减挂钩)支撑了城市化快速推进;“三权分置”的新一轮土地改革,旨在通过管制改革与市场化放松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国家管制,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沉睡的资本属性,释放农村土地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还没有真正完成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土地市场化过程仍面临着土地依赖与行政控制积重难返、土地资本化风险防控、土地利益博弈等诸多挑战。
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讨
张扬, 师海猛
2021, 22(3): 49-54. doi: 10.12186/2021.03.006
摘要: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于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过隐形入市、探索入市、深化改革和授权入市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新型综合类用地模式、异地调整入市模式、集体土地整备中心入市模式和集地券入市模式,但还存在着入市与征地之间的矛盾、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和入市配套规划缺失等问题。应实施统筹入市与征地、规范收益分配机制和加快完善村庄相关配套规划等措施,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健康入市。
文化传播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公共外交叙事模式
杨明星, 潘柳叶
2021, 22(3): 55-61. doi: 10.12186/2021.03.007
摘要:
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共产党难以读懂中国。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当前中国公共外交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讲什么”与“怎样讲”是其中的核心要义。“中共党员是什么样的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是外国公众长期关心的重要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应抓住时机,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回应海外公众关切。在公共外交与全球话语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新路径、新方略;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强力构建全社会、多主体、多层次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公共外交叙事模式。
大数据时代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四重路径建构
姜国峰
2021, 22(3): 62-66. doi: 10.12186/2021.03.008
摘要:
借助大数据技术探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实现路径,对于河南切实履行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使命,增强河南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河南应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绘制中华文明的现代图谱;构建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机制,拓宽黄河文化辐射范围;打造数字黄河智慧工程,汇聚文化强省的河南动力;延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空间载体,培育河南黄河文化品牌。
新时代黄河文化元素数字化艺术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张博文, 孟晓辉
2021, 22(3): 67-72. doi: 10.12186/2021.03.009
摘要:
黄河文化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指基于黄河文化元素内涵,创作出数字化艺术作品,并借助数字化艺术传播媒介进行的一切艺术传播活动。当前黄河文化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还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亟须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根据SMCR模型,黄河文化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应增强信源传播力,实现精准传播;加强数字化艺术传播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炼形态化符号语言,注重数字化艺术转译;利用新技术通道,打造沉浸式体验。
经济与管理
征信视域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破解路径研究
王银枝, 张远
2021, 22(3): 73-78. doi: 10.12186/2021.03.010
摘要: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给我国小微企业带来了严峻的生产经营压力。征信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提升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优化小微企业信用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优化征信系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以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农村金融体系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研究
黄琦
2021, 22(3): 79-84. doi: 10.12186/2021.03.011
摘要:
基于2016—2018年河南省39个贫困县的季度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不同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通过对经济领域的薄弱环节投放再贷款,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银行和保险服务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明显,而证券服务对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明显;不同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存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有待提高,金融基础设施投放效率不高,资本的虹吸效应明显,保险保障作用较弱,以及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农户、产业的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农村金融体系支持乡村振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意义、困境与提升路径
武永成
2021, 22(3): 85-90. doi: 10.12186/2021.03.012
摘要:
新世纪伊始,我国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助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备受关注,成为一条好的创富路径,已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收入渠道,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农村从业人员思想水平提升缓慢、商业化逐利化现象严重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迟滞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实现乡村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积极提倡“泛旅游产业”,构建多产业联动绿色生态产业链;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精准对接,全面强化扶贫旅游和防返贫旅游;注重保护乡村居民的利益分配权益,创新乡村金融体制;构建“三农”融合旅游发展新模式,树立大农业发展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产业保障,以助推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城乡融合背景下相对贫困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治理
南晗
2021, 22(3): 91-95,103. doi: 10.12186/2021.03.013
摘要:
相对于以往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关制度安排,乡村振兴战略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城乡融合架构中推进,并以新型城市化战略来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给相对贫困治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应考虑城乡人口资源要素聚合所带来的新变化。城乡相对贫困的表征变化,城乡致贫因素、所面临的生计风险、贫困脆弱性同质性增强,迫切需要党和政府构建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完善相对贫困治理政策,以实现对城乡相对贫困问题的精准治理。
教育教学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问题探究
向云平
2021, 22(3): 96-103. doi: 10.12186/2021.03.014
摘要: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存在课程授课形式呆板,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结构比重失调,类别更新迟缓;课程内容衔接不畅,教育实践形式化;课程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其应遵循德性教育原则、专业性原则、终身化原则和融合发展原则,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观念引领体系,寻求互联网+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开发路径,推动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资源整合,以及建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保障机制等。
高等教育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方面的探讨
陈婉颖
2021, 22(3): 104-108. doi: 10.12186/2021.03.015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普遍采取了线上教学。这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虽然是特殊时期的应对之举,也是拉开未来教学改革大幕的破冰之策,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方面来看,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由面对面讲授到线上讲授的转变、需严格管理好教学时间和多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期望、准备和参与情况;内容设计与教师、多媒体、教学策略的结合。高校和教育部门应直面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在技术和多媒体整合方面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以不断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在线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