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
2023, 24(1): 1-14.
doi: 10.12186/2023.01.001
摘要:
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地位到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实现党的事业大发展,充分证明确立核心的重要性,为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提供了深刻启示。从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地位起,中国共产党形成在各个历史时期确立核心的传统。这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重要经验之一。长征中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推向21世纪。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地位到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实现党的事业大发展,充分证明确立核心的重要性,为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提供了深刻启示。从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核心地位起,中国共产党形成在各个历史时期确立核心的传统。这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重要经验之一。长征中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推向21世纪。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3, 24(1): 15-22.
doi: 10.12186/2023.01.002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积极开展对外工作,经历了“革命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注重国家利益政党”“负责任大党”和“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的社会身份的转变,从最初的孤立无援到现在的高朋满座,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包括认清自己的社会身份,确立正确的社会身份认同;明确时代主题;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用正确理论统领对外工作,做到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积极开展对外工作,经历了“革命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政党”“注重国家利益政党”“负责任大党”和“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的社会身份的转变,从最初的孤立无援到现在的高朋满座,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包括认清自己的社会身份,确立正确的社会身份认同;明确时代主题;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用正确理论统领对外工作,做到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2023, 24(1): 23-29.
doi: 10.12186/2023.01.003
摘要: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开始克服旧哲学的局限性,初步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向。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向的实现方式,并未诉诸“纯粹理论批判”,而是采取了变革现存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实践批判”。马克思从抽象的“哲学王国”走入现实世界,对一个个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求解,锚定了自身哲思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对“旧世界”及其“旧制度”展开了犀利的唯物主义批判:通过新书报检查令的“虚伪自由主义”形式,揭露了其钳制人民自由的真实本质;通过剖析等级议会代表们的辩论内容,揭露了等级议会制度本身的根本局限;通过追溯法律条文的物质利益基础,揭露了普鲁士法律制度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阶级属性。作为批判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将哲思提升到了探寻人民解放之道的高度:将报刊作为实现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理想的媒介,赋予它以反映和代表人民利益的价值意蕴;支持维护以城市和农村权利平等为内容的区乡制度改革运动,赋予法国大革命口号以“人人平等,市民和农民平等”的革命意蕴;确认民主制为真正反映现代国家本质的政治制度,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全体公民的政治平等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制度。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开始克服旧哲学的局限性,初步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向。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向的实现方式,并未诉诸“纯粹理论批判”,而是采取了变革现存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实践批判”。马克思从抽象的“哲学王国”走入现实世界,对一个个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求解,锚定了自身哲思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对“旧世界”及其“旧制度”展开了犀利的唯物主义批判:通过新书报检查令的“虚伪自由主义”形式,揭露了其钳制人民自由的真实本质;通过剖析等级议会代表们的辩论内容,揭露了等级议会制度本身的根本局限;通过追溯法律条文的物质利益基础,揭露了普鲁士法律制度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阶级属性。作为批判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将哲思提升到了探寻人民解放之道的高度:将报刊作为实现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理想的媒介,赋予它以反映和代表人民利益的价值意蕴;支持维护以城市和农村权利平等为内容的区乡制度改革运动,赋予法国大革命口号以“人人平等,市民和农民平等”的革命意蕴;确认民主制为真正反映现代国家本质的政治制度,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全体公民的政治平等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制度。
2023, 24(1): 30-39.
doi: 10.12186/2023.01.004
摘要:
政党形象是公众对政党组织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任何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都必须形塑并保持良好形象。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建设,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中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使命担当形象。在何以形塑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形象;坚持中国道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应从推进自我革命、提升执政业绩、深化政党外交、善用传播媒介方面发力,以此建强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主体力量、夯实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核心支柱、拓展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空间场域。
政党形象是公众对政党组织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任何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都必须形塑并保持良好形象。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建设,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中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使命担当形象。在何以形塑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形象;坚持中国道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应从推进自我革命、提升执政业绩、深化政党外交、善用传播媒介方面发力,以此建强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主体力量、夯实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核心支柱、拓展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空间场域。
2023, 24(1): 40-49.
doi: 10.12186/2023.01.005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由人类主导的作品创作方式。关于人工智能是否构成著作权主体、人工智能生成物应采用何种保护方式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从现实需求、发展前景、理论的自洽程度和著作权适用的合理性等角度考量,赋予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法中作品的地位,采用著作权保护路径较为妥切。首先,从原旨主义出发,将人工智能生成物视同作品,与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高度契合;其次,基于“思想表达二分法”与“读者中心主义”,人工智能生成物具备构成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独创性”与“智力成果”;再次,从权利保护的角度看,应在著作权法的高度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类推法人制度的构建,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以开放的姿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由人类主导的作品创作方式。关于人工智能是否构成著作权主体、人工智能生成物应采用何种保护方式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从现实需求、发展前景、理论的自洽程度和著作权适用的合理性等角度考量,赋予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法中作品的地位,采用著作权保护路径较为妥切。首先,从原旨主义出发,将人工智能生成物视同作品,与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高度契合;其次,基于“思想表达二分法”与“读者中心主义”,人工智能生成物具备构成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独创性”与“智力成果”;再次,从权利保护的角度看,应在著作权法的高度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类推法人制度的构建,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以开放的姿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2023, 24(1): 50-59.
doi: 10.12186/2023.01.006
摘要:
社区是风险治理的基础防线,提升社区韧性水平是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随着不确定风险的与日俱增,社区韧性研究已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韧性概念自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以来,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的认知转变,其中演进韧性实质上成为韧性社区建设的基本逻辑。对于社区韧性的内涵界定遵从了能力、过程、目标三个维度,并且根据风险的不同类型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受理论联系实际的启示,关注我国社区韧性的塑造问题发现,我国社区韧性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案例研究中体现出了我国社区韧性塑造的基本特征。未来研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结合我国韧性社区塑造的基本特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社区韧性概念和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区韧性研究。
社区是风险治理的基础防线,提升社区韧性水平是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随着不确定风险的与日俱增,社区韧性研究已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韧性概念自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以来,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的认知转变,其中演进韧性实质上成为韧性社区建设的基本逻辑。对于社区韧性的内涵界定遵从了能力、过程、目标三个维度,并且根据风险的不同类型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受理论联系实际的启示,关注我国社区韧性的塑造问题发现,我国社区韧性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案例研究中体现出了我国社区韧性塑造的基本特征。未来研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结合我国韧性社区塑造的基本特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社区韧性概念和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区韧性研究。
2023, 24(1): 60-67.
doi: 10.12186/2023.01.007
摘要: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危化品事故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事故风险居高不下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次生风险却容易被忽视。基于近年来我国12个危化品事故典型案例的考察,发现我国危化品风险结构呈现出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同时存在、交叉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特征;危化品事故源于自身的技术风险,危险与风险客观存在;危化品风险也是一种政府、企业、民众和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会再建构过程。对危化品风险的多维呈现与社会建构过程机理的准确把握,可以有效应对危化品事故的次生风险及其诱发社会失序的可能,其重点在于实现对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的复合治理,提升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合作意识,推动危化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精细化,保障底层民众的安全感与获得感。如此,方可避免危化品事故可能导致的涉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实质性后果。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危化品事故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事故风险居高不下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次生风险却容易被忽视。基于近年来我国12个危化品事故典型案例的考察,发现我国危化品风险结构呈现出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同时存在、交叉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特征;危化品事故源于自身的技术风险,危险与风险客观存在;危化品风险也是一种政府、企业、民众和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会再建构过程。对危化品风险的多维呈现与社会建构过程机理的准确把握,可以有效应对危化品事故的次生风险及其诱发社会失序的可能,其重点在于实现对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的复合治理,提升风险治理共同体的合作意识,推动危化品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精细化,保障底层民众的安全感与获得感。如此,方可避免危化品事故可能导致的涉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实质性后果。
2023, 24(1): 68-74.
doi: 10.12186/2023.01.008
摘要:
乡村文化振兴是发挥农民主体性助推农业文明传承创新与城乡文明互鉴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并拓展出专业合作社型、文创赋能型与村企合作型三种主要模式。受历史性、制度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呈现式微状态,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缺位、主体权利虚置与主体能力弱化。构建农民主体性,应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底线原则、功能原则、效益原则与共生原则,以增进农民主体权能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以及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发挥农民主体性助推农业文明传承创新与城乡文明互鉴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并拓展出专业合作社型、文创赋能型与村企合作型三种主要模式。受历史性、制度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呈现式微状态,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缺位、主体权利虚置与主体能力弱化。构建农民主体性,应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底线原则、功能原则、效益原则与共生原则,以增进农民主体权能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协同以及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2023, 24(1): 75-81.
doi: 10.12186/2023.01.009
摘要: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村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着供给约束的现实挑战,具体表现为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协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主体作用,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农民。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供给能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政策环境,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一体化成长通道,是未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路径。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村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着供给约束的现实挑战,具体表现为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协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主体作用,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农民。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供给能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政策环境,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一体化成长通道,是未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路径。
2023, 24(1): 82-88.
doi: 10.12186/2023.01.010
摘要:
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三产融合进一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健全利益联动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持续推行全产业链、全生物链、全供应链、全利益链的“四链”融合,推进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四平台”建设,强化农村绿色发展动能、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拉动、品牌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新型主体联动的“六动”建设。
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三产融合进一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健全利益联动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持续推行全产业链、全生物链、全供应链、全利益链的“四链”融合,推进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四平台”建设,强化农村绿色发展动能、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拉动、品牌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新型主体联动的“六动”建设。
2023, 24(1): 89-97.
doi: 10.12186/2023.01.011
摘要:
劝导设计、意图设计和可持续行为设计三种以行为为目标的设计方法,关注了不同的行为领域和行为载体,缺乏应用的广泛适应性。行为设计需要聚焦行为本身,围绕行为探索和行为干预进行设计研究。行为探索围绕行为目标设定和行为调查展开,合适的行为目标范围会影响设计干预措施的创新层次,对影响行为内部/外部、有意识/无意识要素的广泛调查会影响设计方案的成功率和有效性。行为干预措施包括确立行为规范、拟定行为干预措施和对干预措施的迭代测试三个阶段,其中行为干预措施包括行为引导、行为互动和行为限制三个层面共九种设计方法。行为设计的整合框架将产品开发、行为理论、心理学的设计要素综合在一起,围绕行为设计展开过程和方法的研究,突破了产品、环境、交互的界限,实现了对设计过程的有效整合。
劝导设计、意图设计和可持续行为设计三种以行为为目标的设计方法,关注了不同的行为领域和行为载体,缺乏应用的广泛适应性。行为设计需要聚焦行为本身,围绕行为探索和行为干预进行设计研究。行为探索围绕行为目标设定和行为调查展开,合适的行为目标范围会影响设计干预措施的创新层次,对影响行为内部/外部、有意识/无意识要素的广泛调查会影响设计方案的成功率和有效性。行为干预措施包括确立行为规范、拟定行为干预措施和对干预措施的迭代测试三个阶段,其中行为干预措施包括行为引导、行为互动和行为限制三个层面共九种设计方法。行为设计的整合框架将产品开发、行为理论、心理学的设计要素综合在一起,围绕行为设计展开过程和方法的研究,突破了产品、环境、交互的界限,实现了对设计过程的有效整合。
2023, 24(1): 98-103.
doi: 10.12186/2023.01.012
摘要:
民间艺术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针对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逐渐减少、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和发展面临困境的问题,只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其生命力,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从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来看,具体可以推动其向主流文化转化,扩大其生存空间;向商品化方向转化,扩大其发展空间;向原创性方向转化,提升其发展动能;贯通“人脉”,建立多元化的传承模式。从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来看,前提是根植民间艺术的传统内涵,保证其内在价值的传承,路径则包括空间领域创新与数字化创新两个方面。
民间艺术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针对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逐渐减少、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和发展面临困境的问题,只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其生命力,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从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来看,具体可以推动其向主流文化转化,扩大其生存空间;向商品化方向转化,扩大其发展空间;向原创性方向转化,提升其发展动能;贯通“人脉”,建立多元化的传承模式。从民间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来看,前提是根植民间艺术的传统内涵,保证其内在价值的传承,路径则包括空间领域创新与数字化创新两个方面。
2023, 24(1): 104-110.
doi: 10.12186/2023.01.013
摘要:
传统绘画注重精工细绘、突出艺术欣赏、强调感性表达,数字绘画倾向流水生产、追求商业应用、倚重理性思维,二者在创作方式、价值追求、思想情感等层面冲突明显,在审美共性、情感表达、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在中国风绘画艺术的风格表达方面融合度较高,并借助文创作品这一流行载体展现具有时代审美特点的绘画艺术。
传统绘画注重精工细绘、突出艺术欣赏、强调感性表达,数字绘画倾向流水生产、追求商业应用、倚重理性思维,二者在创作方式、价值追求、思想情感等层面冲突明显,在审美共性、情感表达、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在中国风绘画艺术的风格表达方面融合度较高,并借助文创作品这一流行载体展现具有时代审美特点的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