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22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观的百年演进
郭彦森, 杜俊瑶
2021, 22(5): 1-11. doi: 10.12186/2021.05.001
摘要: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观的百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缩影,其理论重点演进,具有清晰的逻辑理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从迷信个别论断,到坚持基本原理,再到掌握精髓,最后到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从照搬别国模式,到坚持走自己的路;从强调生产关系变革,到注重生产力发展;从非均衡发展,到社会全面进步。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从认识革命实际,到认识建设实际;从认识“未发展阶段”的国情,到认识“发展起来以后”的国情。这表明,经过百年历练,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清醒、越来越自信。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观的百年演进,可以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哲学
金融资本的哲学澄明
刘志洪, 逯叶红
2021, 22(5): 12-18. doi: 10.12186/2021.05.002
摘要:
金融资本成为当代资本的主导形态和世界的最高主宰,对当下中国的冲击亦日益凸显。金融资本需要哲学的探讨,哲学也需要研究金融资本。国内哲学界对金融资本的研究,在思想梳理、理论建构和现实解剖等方面已取得若干重要成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从研究课题、研究方式和功能作用等向度进一步加以强化。深化对金融资本的哲学澄明,实现从资本一般到金融资本的范式转换,使金融资本哲学构成资本哲学的当代形态,是新时代中国资本哲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关键路径。
杨明斋的马克思主义儒学观探析
张三萍, 陈诗言
2021, 22(5): 19-26. doi: 10.12186/2021.05.003
摘要:
在“五四”时期的文化之争中,杨明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梁漱溟的“用中国文化儒化西方文化”、梁启超的“孔孟之道已包含社会主义”、章士钊的“农村立国主义”等文化保守主义观点。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儒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指出儒学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儒学对封建经济、政治制度的维护,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治久安。同时,他还看到,随着近代中国经济形势的改变,儒学已经不能作为主导意识形态适用于近代中国,但其中的优秀部分仍然具有实用价值。杨明斋对儒学及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于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学
社会资本视域下社会工作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路径探析
闻英, 崔田
2021, 22(5): 27-33. doi: 10.12186/2021.05.004
摘要:
我国基层社会从“单位制”社会向“社区制”社会的转变,使得人们大部分的社会生活下沉到社区中来,但高度异质化的社区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规范和人际交往所必要的社会网络,导致其无法对社区产生归属感,致使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存量低迷,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带来极大挑战。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凭借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在城市社区治理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建构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资本视角审视城市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通过专业的价值引领,营造相互信任的社区氛围;二是在互惠主义的指导下形成公认的社区规范;三是整合社区的资源,构建丰富的社会网络。
乡村治理变迁与新乡贤崛起——基于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精英的视角
杜连峰, 李贵成
2021, 22(5): 34-42. doi: 10.12186/2021.05.005
摘要: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传统乡村控制、乡镇自治、政社合一、乡政村治和村治行政化等多个阶段。乡村治理行政化虽然能够促进治理规范化,提高行政效率,但也造成了村级组织膨胀、治理缺位、基层信任危机等问题,从而导致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困境。近年来,在“双创”政策的指导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以其知识、能力和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返乡务工人员也因此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返乡务工人员创业精英们以新乡贤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有助于破解乡村治理行政化困境,形成村民自治、政府法治、乡贤德治、农村善治的总体格局,这对于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禀赋、政策激励与返乡务工人员绿色创业意愿——基于中部两省1548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宋德涛, 郝宏杰, 孙广宁
2021, 22(5): 43-53. doi: 10.12186/2021.05.006
摘要:
推动返乡务工人员绿色创业,对带动农民就业、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创业禀赋、激励政策是影响返乡务工人员绿色创业意愿的主要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基于河南、湖北两个省份1548份调查数据,对返乡务工人员绿色创业意愿的有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年家庭纯收入、前期创业经历和风险偏好三个一般创业禀赋变量,以及受教育年限、绿色行业从业经历、培训经历和生态价值观四个特定创业禀赋变量都显著为正;政策激励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财税扶持等政策效果比较显著,创业培训等政策作用还有待提升;地级市的“溢出效应”显著高于县城,乡镇的正向作用不明显。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视创业禀赋的动态积累,以促进返乡务工人员绿色创业。
经济与管理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
林桢, 柳林, 黄毅敏
2021, 22(5): 54-60. doi: 10.12186/2021.05.007
摘要:
基于新发展理念,结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从经济运行、创新驱动、结构协调、绿色持续、对外开放、福利共享6个维度构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30个省区市、四大区域和全国层面2011—2019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从综合评价结果与分项评价结果,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不断上升,区域差异依然明显;东、中、西部差距逐渐缩小,东北地区与东、中、西部的差距仍在拉大;六大维度中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最为明显,绿色持续和结构协调发展缓慢。
河南省地方财政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袁金星
2021, 22(5): 61-67. doi: 10.12186/2021.05.008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愈加强烈,也对更好发挥财政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发展中大省,河南财政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投入强度相对不高、撬动作用不明显、推进机制不健全、绩效评价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在这方面,先进省市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的主要经验有:对接国家战略、聚焦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发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撬动更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围绕投入深化改革等。为更好发挥财政在支持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河南应积极借鉴这些先进经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抓好“两个关键”;发挥撬动作用,引导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眼创新能力提升,给予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多支持;围绕创新环境营造,加大支持力度;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
新形势下河南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陈萍
2021, 22(5): 68-74. doi: 10.12186/2021.05.009
摘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导致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至今仍然不稳定,世界经济复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同时我国经济依然处于恢复阶段,面临诸多结构性风险。在此背景下,河南对外贸易发展在2020年实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进出口增速,对外贸易在疫情稳定后逐步恢复,实际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均大幅下降,新型贸易方式跨境电商在逆境中保持增长。虽然外部经济环境趋紧,但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应落实“六稳”“六保”,稳住外贸基本盘,积极对接和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加强“四路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跨境电商驱动河南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以加快河南对外贸易发展。
国内外金融素养研究综述
王磊玲, 邢琪瑄
2021, 22(5): 75-81. doi: 10.12186/2021.05.010
摘要:
金融素养对提高居民金融市场参与和金融行为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素养的内涵与测度、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金融素养对消费者金融行为的影响和金融素养提升路径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素养的界定和测评方法研究逐渐完善,但如何全面、完整地评估一个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还没有公认的测评体系与方法;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被广泛研究,但是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异质性存在的原因;金融素养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金融素养应注意社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配合,适当开展教育有效性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因素研究
韩珂
2021, 22(5): 82-89. doi: 10.12186/2021.05.011
摘要: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整合各方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生态系统相结合,从创新主体群落、创新资源群落和创新环境群落三个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结果表明:知识融合能力、协作程度、利益分配、信任、共享平台、资源配置、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进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知识融合能力、信任、政府政策和利益分配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
汉语言研究
豫西北方言变异研究的价值、现状与展望
马楠
2021, 22(5): 90-95. doi: 10.12186/2021.05.012
摘要:
豫西北方言在晋语和中原官话研究中均占据着重要位置,深入系统考察该地区方言变异问题有助于丰富微观方言史的研究成果、推进汉语语言变异理论的建设。同时,豫西北方言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其变异过程有助于了解区域历史文化的变迁轨迹。近年来豫西北方言变异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目前河南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从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变韵、入声等问题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区域内方言调查的基础性语料较为欠缺、方言变异所受关注不够和研究对象不全面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重视豫西北各方言点材料的描写,重视对豫西北方言变异规律的发现和解释,加强对词汇和语法变异的研究。
“X人”构式的认知机制与传播动因
李雪, 张鑫
2021, 22(5): 96-101. doi: 10.12186/2021.05.013
摘要:
随着流行语“打工人”在网络上快速传播,“X人”逐渐成为一种新型语言形式。“X人”构式的发展,涉及多种认知过程,其中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隐喻与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机制对“X人”构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X人”的构式压制表现为整体构式语义制约着构式部分的词汇选择,即具有能进行X行为或具有X特征的新人群适用该构式;词汇压制表现为“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进入该构式的“X”成分必须是某类主体进行的动作或所具备的特征。“X人”构式的语义生成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双向互动的结果。“X人”构式的字面意义或旧义作为始源域,与目标域产生的引申义或新义通过相似性跨域映射,赋予该构式新的语义,是隐喻作用的结果。转喻在“X人”构式语义的拓展中也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X人”与“X”两个认知域间的替代关系上。“X人”构式的形成是固定项“人”构成的概念空间与变项“X”构成的概念空间进行单向型与双向型整合的结果。“X人”构式在语言的认知经济原则、语言的模因效应、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等共同作用下,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被不断模仿和传播,展现出其强大生命力。
“提桶跑路”的称名来源和转喻隐喻解构
郑亚豪
2021, 22(5): 102-108. doi: 10.12186/2021.05.014
摘要:
网络热词“提桶跑路”最初表示工厂员工“仓促离职”,后来各行各业都有使用,并进一步泛化出“及时摆脱某种约束”的含义。“提桶”作为异常现象,以“提箱”“提包”等标准现象为背景被突显出来,体现了离职的仓促和狼狈;“跑路”表“逃跑”之义,是方言词“走路”经过普通话系统的改造而形成的,方言词“走路”则是通过转喻机制而词汇化的。两者突出的表达力效果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克服了其在称名明晰性上的不足,形成固定搭配,并在隐喻机制产生语义泛化的基础上被广泛地使用。“提桶跑路”体现了打工者对离职主动性的把握,使这一职场行为引发的五味杂陈的感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具有特殊语用效果,其流行体现了底层劳动者对社会地位和社会话语权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