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23卷 第4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马克思幸福伦理思想视阈下的共同富裕
吴宁, 丁芙容, 浦天罡
2022, 23(4): 1-10. doi: 10.12186/2022.04.001
摘要:
“幸福”是美德伦理学所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于人的本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追求幸福、实现自由不仅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理想,也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幸福伦理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揭示了幸福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中“追求人类解放,实现幸福与自由”是其核心。实现个人幸福必须以实现集体幸福为前提、以自由劳动为途径。共同富裕是对人的幸福的最好诠释,它是以追寻人类美好生活即幸福为宗旨的新时代重要理念,其思想理论来源是马克思的幸福伦理思想。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向
谢浩
2022, 23(4): 11-18. doi: 10.12186/2022.04.002
摘要:
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态度因所处环境不同而表现各异,总体可分为以冷战时期的苏联为代表的对抗式的全球化态度,以一系列东欧转轨国家为代表的放任式的全球化态度,以及以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代表的参与式的全球化态度。当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时,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参与,乃至最终主导全球化,才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合乎自身发展需要和合乎人类总体福祉的不二选择。身处全球化潮流之中,社会主义不仅需凸显自身活力体现本地特色,还需着眼人类总体利益以其制度优势促成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
地方主政官员特质、制度质量与腐败治理力度——基于2007-2019年全国31个省份数据的实证分析
艾昆鹏, 陈洞漫
2022, 23(4): 19-27. doi: 10.12186/2022.04.00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腐败的成因和具体表现更加复杂,需要加强常态化的腐败治理机制建设以巩固我国近年来反腐败斗争的成果,深化标本兼治。通过对2007—2019年全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地方主政官员的任职时间、升任方式与腐败治理力度相关性较强;地方制度质量水平既与腐败治理力度呈正相关关系,也能够正向调节地方主政官员个人特质对腐败治理力度的影响。推动腐败治理机制建设,应继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政府权力结构的顶层设计,构建有利于腐败治理的制度体系;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不断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加强制度质量,提高制度化水平。
从个体到系统: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的分析脉络
任恒
2022, 23(4): 28-37. doi: 10.12186/2022.04.004
摘要:
作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奥斯特罗姆立足于自身对制度供给问题的深刻理解,以规模较小的公共池塘资源为研究对象,专注于人类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能力,为解决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走出由集体行动所引致的诸多困境开辟了另一条路径。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遵循从个体到系统的分析脉络,包括分析个体策略选择的内外部变量、集体行动情境自主治理的三大难题、长期存续的公共资源体系的八项原则和集体行动制度分析的三个层次,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某一制度安排的主要变量。奥氏认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个体策略选择受到功利最大化的动机驱使,同时也受到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它们共同构成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个体行为选择方式。
社会学
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社区组织参与——基于CGSS2012的考察
张宝锋, 寇丹
2022, 23(4): 38-45. doi: 10.12186/2022.04.005
摘要:
利用CGSS2012数据考察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共通性社会资本与特定性社会资本)对居民社区组织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共通性社会资本的主观维度(包容性社会信任)与客观维度(社会公益性网络组织参与)都对居民社区组织的参与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作用;特定性社会资本对居民社区组织参与的影响尽管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但其主观维度的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小团体信任对居民的社区组织参与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客观维度的基于趣缘建立的休闲娱乐团体的组织参与对居民的社区组织参与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以D市B村为例
闻英, 毛青
2022, 23(4): 46-53. doi: 10.12186/2022.04.006
摘要:
文化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是乡村振兴战略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目前乡村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忽略了乡村优秀文化,导致乡村文化资源被搁置,历史故事、熟悉的乡村文化逐渐淡化,严重影响着乡村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以D市B村为例,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发现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缺乏生命力、村民主体性地位缺失、社区组织缺乏能动性等问题,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出发,需要通过强化文化在地性建设、续接文化活力,发挥村民主体意识与作用、强化共建意识,培育和发展社区组织、促进多方联动等路径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经济与管理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姚树荣, 邓文刚
2022, 23(4): 54-61. doi: 10.12186/2022.04.007
摘要: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新型城镇化分为人口新型城镇化、经济新型城镇化、空间新型城镇化、环境新型城镇化、社会新型城镇化5种类型,并以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障和其他商品服务8个指标代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每种类型的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关联度,同时运用LA-AIDS拓展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每一种消费类型的关系,从而研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通信、食品和医疗保障的消费整体来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度最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型城镇化应当会使农村居民持续减少生存资料的消费,增加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逐渐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综述
丛海彬, 邵金岭, 邹德玲
2022, 23(4): 62-67,108. doi: 10.12186/2022.04.008
摘要:
数字经济是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发现数字经济能够引领创新发展,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并为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机遇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未来应在数字经济如何有效推动供需匹配,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组织形态、数字产品全方位变革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量化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我国减税降费研究综述与展望
冯攀攀, 陈婷, 张敏
2022, 23(4): 68-74. doi: 10.12186/2022.04.009
摘要:
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近些年来税收工作的主题。减税降费政策自出台以来,学界对减税降费的性质、目标、成效、制约因素、对策及其财政效应进行了深入且系统的分析。但以上关于减税降费的研究大多止于理论层面,未来应着力于研究将减税降费的理论传导入实践,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完善减税降费改革措施。
新闻传播
《万国公报》与域外游记的传播
杨波
2022, 23(4): 75-86. doi: 10.12186/2022.04.010
摘要:
《万国公报》一直将域外游记作为贯彻办刊宗旨的重要文类。域外游记是一种融合游记与政论特质的复合文体,契合教士以报刊传教的文化策略,也符合晚清“开眼看世界”的时代风尚。《万国公报》刊发的新闻事件和海外见闻,与游记文本构成意义丰赡的互文网络,隐喻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林乐知《环游地球略述》开创了译述结合、图文并茂的写作范式。《万国公报》不顾朝廷禁令,转载推介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使其逆势流传,成为标志性的舆论事件。《万国公报》是刊载域外游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也最系统的近代报刊,对域外游记的兴起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39679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王海燕
2022, 23(4): 87-93. doi: 10.12186/2022.04.011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调查河南省39679名在校大学生的社交媒体偏好、网络使用时长、网络游戏使用频次、视频平台选择、常用的网络购物应用、网购消费金额、移动阅读数量和参与互动情况等网络使用行为,发现:社交聊天是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重度网络游戏用户占比较少;网络购物消费比较理性,热播网剧收视率较高;网络阅读总体数量偏低,参与网络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网络言论相对比较理性,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应根据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对其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结合国内外热点事件,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外国语与跨文化研究
我国互文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余爱菊
2022, 23(4): 94-101. doi: 10.12186/2022.04.012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互文性理论引入我国后,互文性研究在国内语言文学界沿着文学批评、语言修辞和翻译学三条路径展开,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这三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互文性研究尚存在研究论著偏少、文学互文性批评体系有待建构和研究对象尚存在局限性等问题。未来互文性研究应在文本解读、比较文学、翻译、教学、多模态语篇分析和互文性运行机制阐释方面拓展研究空间。另外,利用语言学理论或数据库等研究工具,挖掘互文性文本资源,探究互文性的深层机制和功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中华水文化在江河诗词中的跨语言呈现策略探析——以黄河古诗词的英译为例
赵永刚, 吴洋洋
2022, 23(4): 102-108. doi: 10.12186/2022.04.013
摘要:
研究水文化的跨域传播,对增进相互了解、深化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黄河古诗词是中华水文化的标志性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黄河古诗词蕴含哲思、寄托离愁、承载情怀。将发人深思的水意象通过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呈现出来,可采用译随境生和化实为虚两种翻译技巧;黄河诗句中愁思别绪的跨语言呈现宜用典故剥离和情感补偿两种策略;辞格转存和画境仿真是呈现家国天下的两种翻译技巧。这六种翻译策略不是只能对应地应用在以上三个方面,可根据具体诗词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以更好地向译文读者呈现原诗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促进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