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23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   

本刊特稿
哲学教育的“高清海之问”
王庆丰
2022, 23(5): 1-11. doi: 10.12186/2022.05.001
摘要: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哲学家?”高清海先生的这一追问可以被称为哲学教育的“高清海之问”。我国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将哲学知识当作教条化的绝对真理进行灌输,而不是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真正的哲学教育应当按照哲学的本性进行教育:确立培养创造性的头脑的哲学教育理念,通过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将“研究哲学”和“哲学研究”结合起来,以培养“哲学思想家”为最高目标。真正的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将会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原始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提供原创性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实践生态观人学意蕴探析
朱荣英
2022, 23(5): 12-18. doi: 10.12186/2022.05.002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实践生态观摒弃了人的发展问题上的各种抽象性谈论,摆脱了自然中心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认识误区,为我们有效求解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指南。我们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实践生态观为指导,才能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发展本性条件下,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种障碍,全面完整地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
杨文亮, 段婉婷, 杨双彪
2022, 23(5): 19-27. doi: 10.12186/2022.05.003
摘要:
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迥异是列宁与民粹派寻找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变革路径的根本分歧所在。列宁相继批判民粹派的“俄国尚未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论”“俄国资本主义行不通论”“俄国资本主义破坏论”,阐述其资本主义观,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重温列宁对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为新时代深化对各类资本的性质、作用、规律和运行的认识,也为我国提升驾驭资本能力,超越“资本逻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本遵循。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就和意义
杨晓, 周玉姣
2022, 23(5): 28-37. doi: 10.12186/2022.05.004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视度、践行度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新发展理念,深化了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解决世界难题将发挥重要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时期的嬗递及其现实启示
贾浩, 丁泽丽
2022, 23(5): 38-45. doi: 10.12186/2022.05.005
摘要:
以红船精神为主要代表的伟大建党精神,其外在表现与内涵实质均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经过革命时期的嬗递,其内涵实质未变,外在表现则不断丰富:以沂蒙精神为主要代表的党群革命精神,其内涵实质仍是“党为人民谋解放”,其外在表现则发展为“人民坚定跟党走”。当下少数革命精神宣传工作虽充分展示了其外在表现,却缺乏对其内涵实质的深入阐释,这说明对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时期的嬗递缺乏整体认识。注重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整理提炼、加强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宣传和讲授伟大建党精神切忌本末倒置,是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时期嬗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经济与管理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差距平抑功能解析
胡华, 李冬妍, 罗俊宇
2022, 23(5): 46-55. doi: 10.12186/2022.05.006
摘要:
四类不公平效应(税额累退效应、平均税率累退效应、边际税率累退效应、过度调节效应)是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差距平抑功能量化参数。创设边际税率累退效应,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差距平抑功能总指数分解为各要素的四类不公平子指数。依据Stata软件编程法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家庭数据,算出各要素子指数,发现住房公积金扣除、免征额、综合所得第7级税率是阻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差距平抑功能发挥的三大因素;依据四类不公平效应分解式可测算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差距平抑功能的影响。为提高个税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应密切监控新冠肺炎疫情对个税收入差距平抑功能的影响;设置住房公积金年度扣除上限值;构建累退型免征额制度;重构综合所得累进税率表。
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
陈阿兴, 谢敏
2022, 23(5): 56-63. doi: 10.12186/2022.05.007
摘要:
“双碳”战略背景下,数字贸易逐渐成为激活贸易增长的新动能。采用熵值法基于四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使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驱动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数字贸易发展水平高居我国首位,位于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第一队列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西部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高级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源和政府行为均对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有正向显著影响。我国应优化数字贸易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数字技术研发能力,采取差异化政策缩小“数字鸿沟”,以提升数字贸易发展水平。
政治学
共同富裕:实现大同理想的现实路径
张胜利, 翁伟波
2022, 23(5): 64-71. doi: 10.12186/2022.05.008
摘要:
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天下大同”思想到近代康有为“极乐世界”、孙中山“天下为公”,从农民起义高举“等贵贱、均贫富”旗帜大胆尝试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这一理想不懈奋斗。今天站在全面小康社会新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大同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是通往大同社会的现实路径和历史必然,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分配机制酝酿成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着共同富裕必将成为现实。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思想内涵
朱晓东
2022, 23(5): 72-79. doi: 10.12186/2022.05.009
摘要: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批判杜林抽象平等观的经典之作。杜林的平等观是抽象的平等观,犯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资本主义的平等观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追求的主要是政治平等,属于形式上的平等。共产主义的平等观是建立在消灭阶级的基础上的,注重社会的、经济的平等,属于实质上的平等。在恩格斯看来,平等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抽象的平等;平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平等;在阶级社会,平等具有阶级性;平等的实现程度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郭知平, 廖大伟
2022, 23(5): 80-85. doi: 10.12186/2022.05.010
摘要:
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得以净化和发展,管党治党取得了很大成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价值追求为进一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把握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变化发展的特点,着力解决政治生态中仍然存在制度执行力弱化、党性修养缺失、廉能执政素质有待提升、权力制约和监督执纪不力等问题,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当代政党建设的理论自觉、强党强国的现实要求。应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制度保障、涵养良好政治文化、树牢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价值观、强化政治生态风险研判、做到巡视监察全覆盖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正确看待历史性不正义的立场与方法——以艾利斯·马瑞恩·扬历史性不正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李晶, 肖孟茜
2022, 23(5): 86-94. doi: 10.12186/2022.05.011
摘要:
艾利斯·马瑞恩·扬通过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掀起的有关罪责问题的“大争论”,引入政治责任话语,将对纳粹大屠杀罪责的思考扩大至历史性不正义的正义理论视域。在她看来,面向未来的共担责任的社会连接责任模式,相较强调追责的法律责任模式更适宜于分析历史性不正义。正确看待历史性不正义,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历史性不正义的真相;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历史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向前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综述
黄天弘, 张少艳
2022, 23(5): 95-102. doi: 10.12186/2022.05.012
摘要: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学界围绕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历史演进、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已有研究在理论深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未来可借鉴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高校思政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进程,总结历史规律,以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
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薛国伟, 刘婷婷
2022, 23(5): 103-108. doi: 10.12186/2022.05.013
摘要: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也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结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教师队伍,应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和创新高校管理体制等,更好地推动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