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13卷 第3期

国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儒学复兴的可能与路径
朱荣英
2012, 13(3): 3-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2
摘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其贴近民众生活、极易为大众理解而在以儒学为传统的民族精神深处发动了一场思想革命,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在当代中国的生成也使儒学复兴成为可能。传统儒学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已从经学的显学地位跌落到末学的式微状态,儒学复兴也因其缺乏创新转化共识和生活场域基础及偏重心性世界而困难重重。注重生活实践、道德培养与伦理教化的公民儒学的发展为儒学复兴提供了可能,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注重精神塑造将是儒学复兴的未来走势。在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上,儒学应以义理革命为基础,立足内容创新、时代需要与文明发展,着眼于返本开新、文化交流与人文关怀,并作为多元文化中的精神变量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手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内源因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进程中获得新生与发展。
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
余谋昌
2012, 13(3): 7-12.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3
摘要:
西医和中医根源于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西医以还原论分析思维为特点,而中医以整体性意象思维为特征;西医旨在治"人的病",而中医旨在治"病的人";西医药善于"治标"而具有单一性和精确性,中医药追求"治本"而具有多样性与模糊性;西医药学对药与非药界定清晰,中医药学对药与非药辨证施用;西医重在"治已病",中医推崇"治未病"。西方现代医学是一种"生物医学模式",它立足机械还原论而把人当做机器,忽视人的整体性,随着资本侵入该领域,西方的医药已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对待西医,应该用"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相统一的医学模式来超越"生物医学模式",并强调"医者仁心"的伦理道德。中医中药是一种辨证施治的医学模式,它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望闻问切为诊疗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命机制,在辨明阴阳的基础上看病施药。发展中国医学事业,应该摒弃"中医西医化"、"中西医结合"等错误认知,承认医学界西医、中医两个医学世界和两个医疗系统并存的现实,同时坚持在医学医药领域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复兴中华医学。只有让二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和补充,通过开放性整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模式,才能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老子道论的过程性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张亮亮
2012, 13(3): 13-1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4
摘要:
道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从其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过程描述、对"反者道之动"及"周行而不殆"等几个重要命题的探讨,以及对"有无相生"的"道"的存在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老子是从过程性的角度来论述关于宇宙生成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这凸显出老子之"道"的超越性、内在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老子道论的过程性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圣外王"人生理想的开启、对中国人超越性人格的塑造、对中国历史上君主政治的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当今社会中人们反思生活、和谐身心以及促进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概念探析
张聪卿
2012, 13(3): 17-21.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5
摘要:
马克思"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概念是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观念和分析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依据,它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和基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或生产方式相联系,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发现:私人特质与社会特质、市民与公民、个体感性存在与类存在、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构成"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的基本矛盾;而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则是这些矛盾的实质所在。通过对"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概念的深思,马克思完成了唯物史观的伟大创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陈留根
2012, 13(3): 22-2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6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指导社会实践、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特征。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首先应对社会思潮有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应通过阶级分析、历史经验借鉴、多学科并举、抓住重点等方法来研究社会思潮,同时注意研究社会思潮传播的原因与途径、对象与范围、预防与控制、主体与能力,找准引领视野下社会思潮研究的基本点与着力点。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应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内容;应联系生活实践,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应把取得的经验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党对引领工作的领导,以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引领力,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思潮引领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斯大林对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及经验教训
王浩斌
2012, 13(3): 29-32.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7
摘要:
斯大林依托其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个人素质、理论资源、实践基础等条件,从联共(布)思想理论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总体上实现了对联共(布)理论创新的科学诠释,认为从实际出发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党内争论是实现联共(布)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推进联共(布)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斯大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前进方向、实现党建的规范化与模式化、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把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及集权政治和文化专制的思想与行为,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论江泽民的民生观及其实践经验
孙慧明
2012, 13(3): 33-3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8
摘要:
从三个角度探讨了江泽民同志的民生观:一是为什么改善民生——实践党的宗旨,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及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二是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近期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长远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怎样改善民生——制定三大宏观战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江泽民民生观的实践经验是: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以发展为关键,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实现民生问题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长效机制。这些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制定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民生政策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新闻出版
出版理论中几个命题关系的探讨——以刘杲命题为讨论中心
李频
2012, 13(3): 39-4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09
摘要:
刘杲编辑出版理论中有3个命题,其中"刘杲命题2"——"编辑工作的最高追求是出版传世之作",为"木文命题1"——"多出好书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的第2个展开命题;"刘杲命题3"——"出版社的改革集中了出版体制改革的特点和难点",其展开命题1为"巢峰命题"——"我国出版社的配置带有很大盲目性",其展开命题2为"木文命题2"——"出版单位主管主办制度问题是当前出版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新闻报道主体的三方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欧阳明
2012, 13(3): 46-51.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0
摘要:
新闻报道主体由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构成。新闻报道的作者是新闻报道的创作者,由采写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双方构成,但以采写者为中心;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是通过一定的新闻传媒机构,以一定的符号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新闻事实的行为者,它既包括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又包括新闻媒体,并以新闻媒体的编辑部为主;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在新闻报道之中向广大受众表达新闻事实的行为主体,涉及叙事者与新闻报道两方面。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角色不同,职责有别。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比新闻报道的作者所指范围要宽,但报道者不完全享有著作权。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的报道者,叙事者侧重采写,报道者侧重编播;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也不等同于新闻报道的作者,叙事者侧重表达,作者侧重生产。
法学
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分析
郑世保
2012, 13(3): 52-5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1
摘要:
民事判决执行难一直是民事诉讼实务界的顽疾,它损害了司法的威信,动摇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是,司法权弱化、执行机构设置不当、执行法律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缺乏协调、执行根据不能使人信服、执行措施落后、执行的具体规范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法制意识淡薄等。对此,应通过制度建构、政治体制改革及道德建设等加以克服,以消除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
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的评析与拓展
刘升, 郭丽
2012, 13(3): 57-61.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2
摘要:
现行的立法法和税收征管法构成了重庆市和上海市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的立法根据,试点方案在计税依据、征税范围、税率与税收减免等方面对原来的房产税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借鉴重庆市和上海市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在未来的房产税设计上应规定一定的免征面积,并按照不同房产的属性进行免税,其征税范围要涵盖国有土地上的所有存量和增量房产,计税依据要从房产交易价改变为房产评估值,并且实行房产税累进税率。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8
河南省粮食产量预测及增产路径研究
刘凤伟
2012, 13(3): 62-6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3
摘要: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不断上升主要得益于粮食单产的提高,从1978-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之间不但具有极其相似的总体变化趋势,且年际间的波动情况也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利用1978-201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数据进行预测:如果河南省粮食单产能够维持过去30多年的平均增长率,并且每年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980万公顷,到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能够到达6500万吨。选取1998-2010年河南省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技术进步、粮食种植面积和灌溉条件对粮食生产有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实证分析的粮食增产路径是:鼓励粮食生产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提高单产;增产的重点作物是玉米,增产的重点区域是平原地区。
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调查与反思
王海燕
2012, 13(3): 67-71.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4
摘要: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河南省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适龄人口受教育比例、推动城乡师资流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不均、师资不均、趋城、择校、大班额等问题,这是由于成才观念单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反差巨大、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学校数与生源数发展不均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改变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状况,必须科学布局,对城乡学校均衡投入,促进学校硬件设施统一化、标准化;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确保师资流动均衡;以高中阶段的均衡发展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
经济与管理
零售连锁企业自有品牌开发问题研究
姜军
2012, 13(3): 72-7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5
摘要:
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连锁企业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外自有品牌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而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由于品牌营销能力、盈利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自有品牌开发严重滞后。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应借鉴国外发展自有品牌产品的经验,认真制定本企业自有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品牌营销能力,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转变企业盈利模式,加强质量监控,加大技术投入和专业人才建设,以实现自有品牌商品规模与利润的大幅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土地财政”棘轮效应倒逼下的自主债融资机制探索
夏梁省
2012, 13(3): 76-81.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6
摘要:
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土地财政"的棘轮效应又使得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形成较强的依赖,并助推房产价格上升;当"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时,地方财政便深陷偿债困境。因此,地方政府应设法从"土地财政"中解脱出来,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自主债融资探索,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环境规制工具的比较分析
李晓敏
2012, 13(3): 82-86.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7
摘要:
企业过度排污及相应的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根源于外部性问题和市场失灵问题。通过比较庇古税、补贴和可交易许可证3种政策工具在治理污染上的优劣,可以发现:与传统的"命令-控制"方法相比,可交易许可证由于不强制要求特别的技术、统一的排放率和减排比例而给予受规制企业更多的自由,可以使企业以低成本的减排方法达到规制要求,并且允许企业把自己多余的许可证销售给减排成本高昂的其他企业。在制定政策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市场操纵、现存规制环境、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以便使可交易许可证这一基于市场激励的环境规制工具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们期望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供应商的风险来源及其应对策略
胡树森
2012, 13(3): 87-9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8
摘要: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方、制造方和需求方的不确定。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过程,始于供应商,对供应商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失败。供应商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因素、供应商因素及"牛鞭效应"等。可以采取诸如建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以减小"牛鞭效应"的影响等措施,以化解供应商风险,优化供应链管理,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社会学
低碳视域下的不良丧葬消费剖析
李燕华, 丁向育
2012, 13(3): 91-93.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19
摘要:
随着全球低碳革命的兴起,我国逐渐步入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全新时代。但是,当前以攀比、浪费、污染和迷信等为表现形式的不良丧葬消费在许多地方大量存在,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曲解、环保意识淡薄、封建迷信的长期影响等。不良丧葬消费与低碳时代的要求形成了明显的冲突,是一种与时代相悖的陋习,应当引起社会重视并使其尽快消除。为此,应在全社会树立文明节约的消费理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殡葬市场的管理,引导人们走"厚养薄葬"、文明节俭、低碳环保的丧葬消费之路。
身份受损者的行动策略——地域歧视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
杜建强
2012, 13(3): 94-9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20
摘要:
在对网友个人发言和跟帖等虚拟资料、现实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编码的基础上,可归纳出河南人受地域歧视困扰时所采取的六种维护自尊的补救性行动策略。(1)"叛徒":掩饰自己的群体身份;(2)"爱国主义者":时刻注意维护群体形象,并把公开自己的群体身份、反击外界歧视看成维护群体声誉的一种英雄举动;(3)"自我表扬者":用群体的优点来掩盖外界污蔑的"缺点";(4)"自我反省者":直面歧视,自我反省,以求改进;(5)"内讧者":将群体受歧视的原因推到群体内部更加弱势的一些亚群体身上;(6)"国际主义者":通过强调歧视者与被歧视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来拉近二者的距离,以弱化社会歧视。显然,"自我反省者"和"国际主义者"策略更为可取。
我国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研究
党曼
2012, 13(3): 98-102.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21
摘要:
以抽样调查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配偶支持、是否有孩子及孩子的年龄、自我角色定位,与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呈现出相关关系;而家务承担、职称等,并未与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呈现出相关关系。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由于受到结构性因素和缓冲性因素的影响而在数值上处于中间水平,但有着生命历程性和差异化特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性别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问题,还要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转变。
论大学生村官与村落体育发展
王亮清
2012, 13(3):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22
摘要:
在我国发展全民体育事业的政策支持与推动下,农村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村落体育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生产发展,推进村风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村落体育建设现状不容乐观,社会排斥是造成体育贫困的根源,村落体育参与者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也影响着村落体育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可以成为村落体育的拓荒者、带头者、组织者、示范者、指导者,有可能使村落体育工作常态化。为此,教育部门应加大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力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在村落体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条件,体育部门应在重视村落体育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软件建设。
外国语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空间”理论观照下的辜鸿铭儒经英译研究
李磊
2012, 13(3):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23
摘要:
辜鸿铭兼具中西方双重文化身份,他以消除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固有成见和蛮横态度为传播理念,在"第三空间"以杂合的传播策略实现了儒经文化的有效传播。他一方面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儒经,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再现儒经所认知的世界和所塑造的美。辜鸿铭英译儒经的传播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在相交的"第三空间"转化、交融、发展的过程。
《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研究综述
徐曼
2012, 13(3): 109-112.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3.024
摘要: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众多译本中,翟理斯的英译本是其中选篇最多、影响最大的。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发表于2003-2012年间的17篇研究翟理斯英译本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力度不够、研究视角狭窄、研究篇章有限等问题。应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视角、重视《聊斋志异》的诗歌翻译等,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优化,以期对今后研究《聊斋志异》英译本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