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4卷 第3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朱宗友, 李敏, 周虎
2023, 24(3): 1-9. doi: 10.12186/2023.03.001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有着重大贡献,其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考察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基本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行,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强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原则;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现代化道路不止一条的基本原则;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启示
陈栋
2023, 24(3): 10-18. doi: 10.12186/2023.03.002
摘要:
从演进逻辑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的,先后经历了被动适应到主动作为、模仿模式到自主开创模式、单一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从科学内涵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科学的真理力量、为国为民的价值取向、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根本的制度保障。从时代镜鉴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蕴含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根本前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目标追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基本遵循,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优势是其力量来源,坚持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原则是其实现路径。
理论、历史、现实: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三重维度
陈鑫
2023, 24(3): 19-26. doi: 10.12186/2023.03.003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发展“一个结合”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从理论维度看,“第一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文化内在联系的深刻昭示,二者诠释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从历史维度看,“两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第一次结合”到“第二次结合”、从“一个结合”再到“两个结合”的百年流变;从现实维度看,“两个结合”内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唯有高扬伟大旗帜、立足鲜活实践、赓续传统文化,切实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来准确把握“两个结合”这一科学论断,才能认清机理、明晰历史、观照现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乡村振兴专题
创业政策与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行为: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基于中部8县1548个样本的调查数据
冯华超, 黄秀芝, 郭梦雨, 王岩
2023, 24(3): 27-34. doi: 10.12186/2023.03.004
摘要:
利用中部地区河南和湖北两省8县1548个样本的调查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政策制定对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绿色创业已经成为返乡农民工重要的生计方式;(2)从整体来看,政策制定得越全面,返乡农民工进行绿色创业的可能性就会越高;(3)绿色创业政策制定通过信息匹配、融资渠道质量对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而通过价值匹配对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行为具有负向的影响,其中,价值匹配的中间传导作用最大,融资渠道质量次之,信息匹配最小。政府应结合返乡农民工的需求与特点制定绿色创业政策,创造良好的绿色创业环境,拓展融资渠道,提高各项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满意度,以推动返乡农民工绿色创业。
新农人城乡双重社会资本转化与乡村产业振兴——以胶东P市D镇假睫毛产业复兴为例
徐京波, 杜丹铭
2023, 24(3): 35-41. doi: 10.12186/2023.03.005
摘要:
在产业衰落倒逼效应和产业振兴政策吸引下,新农人从城市流向农村,参与产业振兴。通过对胶东P市D镇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新农人通过城乡双重社会资本转化,参与传统产业复兴,一方面可引入城市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另一方面可激活乡村内生社会资本,实现工厂劳动力回流、股权融资和联合经营。这既可促进村镇联动发展,推动镇域产业聚集,又能提高乡村工业经济吸附力,使村庄主体回流,还可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重塑村庄共同体意识。
西部地区乡村柔性治理中的情感传播现象研究——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
赵晟, 王邦安, 覃发钦
2023, 24(3): 42-52. doi: 10.12186/2023.03.006
摘要:
在乡村振兴场域中,柔性治理策略能有效激发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性,蕴含着传播学领域中的“情感传播”这一全新命题。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发现,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治理行动主要依靠制度化交往与非制度化互动两种方式进行,前者通过权威性的文件、开会和广播来进行,后者则是基于微信和以人为媒形式的信息传递来开展。在现代传媒与乡土文化互嵌的乡村治理场域下,情感传播建构让乡村社会的多元诉求得到满足,调适村民的行为差异;让寻求认同和信任的交往得以进行,构建起有助于治理工作的平常关系;让群体情感与规范成为牵引,优化村民个人思想行为,实现情感传播的行动期望。
毒品治理专题
我国网络毒品犯罪的演变发展、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
陈婉婷
2023, 24(3): 53-60. doi: 10.12186/2023.03.007
摘要:
近年来,我国网络毒品犯罪整体呈崛起态势,并沿着从犯罪工具向犯罪空间、从表层网向深网和暗网的轨迹不断演变发展,由此导致我国网络毒品犯罪治理面临传统重刑治毒政策失灵、公安机关侦查困难、新型网络涉毒犯罪引发适用争议等现实困境。对此应当转变传统的重刑治毒政策,确立“打早打小”的事前预防治毒政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公安机关的侦查水平,发布网络涉毒指导性案例统一法律适用。
“互联网+寄递”型毒品犯罪治理研究——基于近五年中国毒品(情)形势报告的分析
吴永辉, 张璨
2023, 24(3): 61-67. doi: 10.12186/2023.03.008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和寄递行业的勃兴催生了新的毒品犯罪模式。通过对国家禁毒办近五年发布的中国毒品(情)形势报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寄递”型毒品犯罪整体上呈递增态势,手段日益隐蔽化,行为类型多样化。此类犯罪隐蔽性强,涉案电子证据容易灭失,难以有效转化固定,行为定性存在分歧,刑事归责难度较大,增加了公安机关的全链条侦破难度。应从惩治和预防两个方面加强对网络和寄递平台的监管,实施数据库对接共享,运用区块链技术搜集固定证据,基于文理解释方法合理进行刑事定性和归责。
新型消费业态研究
新型消费研究演进与展望
符加林, 岳娜娜, 黄秀芝
2023, 24(3): 68-76. doi: 10.12186/2023.03.009
摘要: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1996—2022年发表的有关新型消费研究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发文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新型消费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快速成长期三个阶段,研究热度呈持续升温态势,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主体与机构合作较少;研究的关键词聚焦于消费升级、数字经济、产业升级、扩大内需、居民消费、绿色消费等,演进过程在时间和内容上基本相符。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范式转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创新、治理与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
虚拟代言人智能感知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作用机制研究
赵占恒, 梁文玥
2023, 24(3): 77-82,99. doi: 10.12186/2023.03.010
摘要:
数字技术驱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选择数字化虚拟人作为自己的品牌代言人。数智时代的虚拟代言人不仅具有更加逼真的类人感官特征,还具有一定的类人智能特征。基于这些新变化,探讨虚拟代言人智能感知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问题,发现:虚拟代言人智能感知对消费者品牌态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消费者感知品牌创新性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探析
王银峰
2023, 24(3): 83-90. doi: 10.12186/2023.03.011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青年培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新时代青年培养、青年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引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发展新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等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整合资源打造育人环境,立足平台健全育人机制,注重家风营造和谐氛围,积极践行投身强国伟业,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异化及其应对策略
滕国鹏, 明家慧
2023, 24(3): 91-99. doi: 10.12186/2023.03.012
摘要:
网络流行语是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评价、宣泄自身情感和寻求群体认同的工具,日益成为社会价值观念与流行心态的代表性符号。网络流行语的矛盾式表达、反讽和戏谑对抗等特点使其呈现出亚文化的表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又体现出传播空间扩大化、创作主体多元化和创作素材丰富化的新特性。借助符号化外壳的个体形象修饰、抒发情绪的间接话语实践途径、基于群体认同的身份标识与自我建构等,是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动因。网络流行语在隐含的话语权争夺、圈层身份的壁垒固化和过度娱乐化宣泄等方面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显现出异化的特征。应从官方媒体的创作与收编、大学生自觉强化和建构正确的使用规范,以及平台、学校各方动员入手,提高网络流行语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适配度,协同助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实现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聂海杰, 李鑫汝
2023, 24(3): 100-104. doi: 10.12186/2023.03.013
摘要: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在以下三个着力点上下大功夫:一是要建设高质量教材;二是要实施高质量教学改革;三是要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新时代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还有利于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
高等教育
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实现路径
杨六栓, 张辉, 吴朕君
2023, 24(3): 105-110. doi: 10.12186/2023.03.014
摘要:
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与响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随着产教融合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字技术的创新效应愈加凸显,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成为推动和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手段。而需求侧政策与供给侧政策协同性高、教育变革与产业转型需求耦合性强和数字技术在社会层面的可供性增强,也提高了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应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大数据平台、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实践教学体系和赋能考核评价监管机制等,推进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培养出现代产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