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4卷 第5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源流·发展·途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三重维度
袁静, 董一冰
2023, 24(5): 1-8. doi: 10.12186/2023.05.001
摘要: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要理论。“灌输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实践中完善与丰富了“灌输论”,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思想体系。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解存在一定分歧,主要代表性观点有本质论、原则论和方法论等。廓清这些认识,方能正本清源,发挥“灌输论”的育人价值。应守正创新,从灌输过程、灌输方式、灌输艺术、灌输氛围等途径来提升“灌输”的实效性,以契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人民江山论”的发展历程、科学内涵及其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张昭, 张宇彦
2023, 24(5): 9-17. doi: 10.12186/2023.05.002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系列论述标志着我们党的“人民江山论”正式形成。“人民江山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深化发展。“人民江山论”深刻诠释了人民是江山、政权的主人和所有者,打江山、打政权和守江山、守政权的本质是赢人心和顺人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向标。“人民江山论”是对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天下为公、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在养民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实现了对其的历史性超越。
经济与管理
企业ESG表现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
薛龙, 李伊都
2023, 24(5): 18-28. doi: 10.12186/2023.05.003
摘要:
以200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ESG表现对于双元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这种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双元创新水平,且对促进探索性创新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企业的ESG表现主要通过减轻融资约束和增加风险承担途径来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ESG表现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效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数字化转型企业中更加明显。
传统农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困境与可行路径
赵翠萍, 王瑾瑜, 何燊炜, 侯鹏
2023, 24(5): 29-34,55. doi: 10.12186/2023.05.004
摘要: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状况已经有了显著改善。然而,传统农区集体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基础薄弱、缺乏经营创新空间、治理性发展内卷严重、城镇化水平较低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与此同时,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要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迅猛,面临无法有效对接分散小农户的难题。在“双难”背景下,承担着服务村民职责的村集体在组织农业生产性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协调优势,同时,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也是村集体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应有之义。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或许是传统农区发展村集体经济、破解“双难”困境的可行路径。在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过程中,村集体应合理选择农业生产性服务项目,不宜过多强调“政社分离”;基层政府部门不宜助力推广,应及时关注动态纠偏。
公共管理
从嵌入到内化: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研究——基于J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案例
郭思佳, 高子涵
2023, 24(5): 35-44. doi: 10.12186/2023.05.005
摘要:
社会组织是新时代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J社区的田野调查发现,社会组织从嵌入到内化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夯实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基础。基于组织嵌入与内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其一,在空间维度上,社会组织以其专业性分担了社区的治理成本,提升了精细化治理水平,实现了专业性与治理需求的适配;其二,在关系维度上,社会组织基于人口特征的服务促进了儿童的社区教育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保护,从解决家庭问题的角度重塑了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营造了社区和谐的环境;其三,在时间维度上,社会组织在常态化治理和应急治理之间进行动态衔接的角色转换,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驱动因素、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崔浩, 孙端, 唐金武
2023, 24(5): 45-55. doi: 10.12186/2023.05.006
摘要: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公共组织团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城市社区的表现形式,它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治理范式,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量,即价值驱动、行动驱动和利益驱动。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具有主体结构多元化、利益结构主体化、规则结构体系化的鲜明特征。通过提高城市社区自治效率、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社区治理协同水平、增强基层社区主体凝聚力等,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不断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走向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实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
王世杰
2023, 24(5): 56-65. doi: 10.12186/2023.05.007
摘要:
依据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比较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指标,测算教育基尼系数,来考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分配差异,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总量增加,东西部“高原”与中部“塌陷”并存;教育基尼系数大多低于0.4警戒线,部分地区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过度扩大财政规模、单一供给模式加剧了区域间两极和多极分化特征。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构建符合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资源禀赋条件的宏观政策体系;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具有优势互补的多元供给模式;强化资源整合,持续激发高职院校内部改革活力。
智慧教育背景下河南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与运行优化探析
白艳红, 高建奇, 焦晓钰, 王才东
2023, 24(5): 66-73. doi: 10.12186/2023.05.008
摘要:
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法系统考察河南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设置、职能发挥、运行管理等现况,发现其在应对高等教育智慧化转型上面临行动力、服务力和创新力不足等问题。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以推动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发展为宗旨,以解决教师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强化教发中心研究能力与示范带动效应为重点,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转变职能定位、创新服务项目与平台、优化工作团队、整合资源多方协同等措施,优化自身运行机制。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机遇、挑战与重心转向
张雪琴
2023, 24(5): 74-80. doi: 10.12186/2023.05.009
摘要: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劳动教育的产物,其技术变革引发的劳动形态、劳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又会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二者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决定了劳动教育在智能化时代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为促使劳动教育范式的革新、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更加公平的劳动教育等;挑战包括劳动价值有被异化的风险、劳动教育新旧内容的冲突、劳动实践的去身体化倾向等。面对全新机遇与挑战,劳动教育至少应实现四重转向:教育理念转向个性化、劳动价值观成为核心目标、内容重心转向创造性劳动、虚实结合成为主要教育范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现实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注重以劳育人规律研究,实现劳动教育的革命性重塑。
算法推送机制下青年文化习性的引导
方黎
2023, 24(5): 81-90. doi: 10.12186/2023.05.010
摘要:
文化习性指向主体的文化偏好与文化图式,是影响主体文化选择与文化实践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算法推送深入介入并牵引着青年的文化习性养成,在联结并简化了青年与海量信息关系的同时,也对青年文化习性的养成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滋生信息串联样态,诱导内卷化效应,加剧圈层间隔阂,阻碍群体性协商。对于这一系列风险挑战的化解,可以从提升先进文化标识度,优化算法推送中的信息结构;营造文化共同体氛围,增加算法推送中的圈层契合点;培育青年主体性意识,引导算法推送中青年文化习性的自觉养成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帮助青年在新的技术与媒介环境中充分接受先进文化的滋养。
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析
严书翰
2023, 24(5): 91-96. doi: 10.12186/2023.05.011
摘要: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代,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只有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什么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才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坚持党对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领导,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六个要”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目标要求。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知难而进、乘势而上,在改革创新中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和灵魂课程。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原则与路径
张会萍, 郭美丽
2023, 24(5): 97-103. doi: 10.12186/2023.05.012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激活研究生教育活力的重要抓手。当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常态化开展困难、育人体系不够健全、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亟待进行改革创新。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在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困境;坚持目标导向,实现知行合一;坚持需求导向,达到本硕博一体化贯通。根据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对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导向和研究生多元化需求满足的考量,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应强化理念引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贯穿育人全链条,统筹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素;打造育人共同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实践育人,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建设。
文化研究
体育强国战略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
向云平, 张小林
2023, 24(5): 104-110. doi: 10.12186/2023.05.013
摘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为以文化为内核、以自然和社会为外缘的整体,其由外而内、由浅至深地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具有创造性、民族性、交融性、时空性的特征。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交流合作枢纽和典型示范窗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属性,合理确定文化发展方向;重塑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特色,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优化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助力体育服务行业升级;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彰显中国体育外交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