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次
显示方式: |
2025, 26(5)
: 1-7. doi: 10.12186/2025.05.001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蕴含着重要的国家治理智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始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但其也存在局限性,无法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人民至上思想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底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思想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蕴含着重要的国家治理智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始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推动了社会发展,但其也存在局限性,无法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人民至上思想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底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思想遵循。
2025, 26(5)
: 8-17. doi: 10.12186/2025.05.002
摘要:
党的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保证、根本目的、战略目标等重大问题。党的自我革命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通过保持政党-国家-社会三重关系的动态平衡,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党的自我革命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以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两个答案的辩证统一为核心,构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协同、内外监督贯通、纪法衔接的制度体系。党的自我革命价值功能在于,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整合意识形态、促进思想解放、巩固政治合法性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政党治理价值理性的系统性重构。
党的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保证、根本目的、战略目标等重大问题。党的自我革命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通过保持政党-国家-社会三重关系的动态平衡,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党的自我革命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以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两个答案的辩证统一为核心,构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协同、内外监督贯通、纪法衔接的制度体系。党的自我革命价值功能在于,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整合意识形态、促进思想解放、巩固政治合法性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政党治理价值理性的系统性重构。
2025, 26(5)
: 18-25. doi: 10.12186/2025.05.003
摘要:
探寻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具体路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理论旨趣,更是关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现实议题。由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文献理解的偏差,一些人产生了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差异化认识,甚至不乏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原则的误读和曲解。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将革命的彻底性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全过程:阐明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应当坚持的政党组织形式,揭示了遵循无产阶级革命一般规律的暴力革命形式的重要性,以及论证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应当实行的政权组织形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准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原则,不仅有助于廓清认识误区、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探寻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具体路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理论旨趣,更是关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现实议题。由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文献理解的偏差,一些人产生了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差异化认识,甚至不乏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原则的误读和曲解。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将革命的彻底性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全过程:阐明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应当坚持的政党组织形式,揭示了遵循无产阶级革命一般规律的暴力革命形式的重要性,以及论证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应当实行的政权组织形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准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原则,不仅有助于廓清认识误区、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25, 26(5)
: 26-33. doi: 10.12186/2025.05.004
摘要:
黄河题材纪录片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载体,通过特定的记忆书写机制呈现黄河文化符号,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运用时空交叉叙事,追溯黄河文化的绵长历史,弥合时空距离,重构各民族对黄河文脉的集体认知。通过对视觉符号的影像化转译,黄河题材纪录片将黄河器物图腾与自然景观转化为承载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揭示地域文化差异与共性,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地理图景。聚焦“水源”“水患”“水文”三重维度,黄河题材纪录片呈现黄河流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凸显黄河作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通过构建视听符号体系与叙事策略,黄河题材纪录片有效激活并书写了以黄河为核心的文化记忆,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深化。
黄河题材纪录片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载体,通过特定的记忆书写机制呈现黄河文化符号,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运用时空交叉叙事,追溯黄河文化的绵长历史,弥合时空距离,重构各民族对黄河文脉的集体认知。通过对视觉符号的影像化转译,黄河题材纪录片将黄河器物图腾与自然景观转化为承载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揭示地域文化差异与共性,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地理图景。聚焦“水源”“水患”“水文”三重维度,黄河题材纪录片呈现黄河流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凸显黄河作为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通过构建视听符号体系与叙事策略,黄河题材纪录片有效激活并书写了以黄河为核心的文化记忆,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深化。
2025, 26(5)
: 34-42. doi: 10.12186/2025.05.005
摘要:
探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新意”,需将新旧哲学的本质差异作为逻辑前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旧哲学即传统西方哲学的两种形态,它们的哲学观点存在着差异性,但它们共同地作为“形而上学”遵循着同一个带有“柏拉图主义”色彩的理论建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彻底性在于:不是在旧哲学的形而上学地基上建构体系,而是要以新哲学取代旧哲学。这一重大哲学革命在内容结构上呈现出双重逻辑:一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破除了唯心主义者对“超感性世界”的绝对崇拜,实现了“哲学王国”和“现实世界”的会通;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破解了困扰旧唯物主义者的“历史之谜”,实现了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结晶,新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变革,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功能上富有“新意”:在理论形态上,新唯物主义呈现出“非形而上学”的鲜明特质;在实践功能上,新唯物主义确立了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有机统一的新哲学观。
探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新意”,需将新旧哲学的本质差异作为逻辑前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旧哲学即传统西方哲学的两种形态,它们的哲学观点存在着差异性,但它们共同地作为“形而上学”遵循着同一个带有“柏拉图主义”色彩的理论建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彻底性在于:不是在旧哲学的形而上学地基上建构体系,而是要以新哲学取代旧哲学。这一重大哲学革命在内容结构上呈现出双重逻辑:一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破除了唯心主义者对“超感性世界”的绝对崇拜,实现了“哲学王国”和“现实世界”的会通;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破解了困扰旧唯物主义者的“历史之谜”,实现了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结晶,新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变革,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功能上富有“新意”:在理论形态上,新唯物主义呈现出“非形而上学”的鲜明特质;在实践功能上,新唯物主义确立了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有机统一的新哲学观。
2025, 26(5)
: 43-50. doi: 10.12186/2025.05.006
摘要: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塔克-伍德命题”对马克思思想中道德维度的存在及其性质提出了根本性质疑,由此触发的激烈论争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研究的核心论域。马克思道德观之所以与传统道德理论存在本质差异,根本在于其始终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域之中。在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向的过程中,其实践哲学追求、人道主义关怀与无产阶级立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形成;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成熟,马克思对道德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强调道德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并承认道德话语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这一双向互构式解析路径为破解“塔克-伍德命题”迷思、确证马克思道德观在场形态提供了基础性方案。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塔克-伍德命题”对马克思思想中道德维度的存在及其性质提出了根本性质疑,由此触发的激烈论争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研究的核心论域。马克思道德观之所以与传统道德理论存在本质差异,根本在于其始终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域之中。在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向的过程中,其实践哲学追求、人道主义关怀与无产阶级立场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形成;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成熟,马克思对道德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强调道德观念的历史性与阶级性,并承认道德话语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这一双向互构式解析路径为破解“塔克-伍德命题”迷思、确证马克思道德观在场形态提供了基础性方案。
2025, 26(5)
: 51-58,74. doi: 10.12186/2025.05.007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典型特征和稳定结构的教育实践形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形态,正逐步渗透至各个领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模式、过程交互模式、评价反馈模式的革新。然而,技术赋能过程中也伴随着算法偏见导致的内容价值偏移、技术依赖引发的主体性危机、数据僭越造成的评价反馈伦理失范等风险。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风险,应从深化算法技术创新研发,规范教育内容生产;提高教育主体人工智能素养,增强人机协同效能;健全数据治理伦理框架,完善评价反馈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探寻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进路,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典型特征和稳定结构的教育实践形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形态,正逐步渗透至各个领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模式、过程交互模式、评价反馈模式的革新。然而,技术赋能过程中也伴随着算法偏见导致的内容价值偏移、技术依赖引发的主体性危机、数据僭越造成的评价反馈伦理失范等风险。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风险,应从深化算法技术创新研发,规范教育内容生产;提高教育主体人工智能素养,增强人机协同效能;健全数据治理伦理框架,完善评价反馈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探寻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进路,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2025, 26(5)
: 59-67. doi: 10.12186/2025.05.008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变革带来了重要突破口。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运行机制、供需和生态方面的三重耦合,为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合理依据。但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适配、技术供给、主体能力和伦理规范等方面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为了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环境涵育、体制保障、技术创构、主体培塑和伦理制衡五个维度协同发力,构筑多元育人场域,搭建长效体制框架,打造专业知识架构,提升主体数字胜任力,筑牢坚实道德底线,构建全面、系统、立体的五位一体赋能系统,为数智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条可行之路。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变革带来了重要突破口。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运行机制、供需和生态方面的三重耦合,为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合理依据。但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适配、技术供给、主体能力和伦理规范等方面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为了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环境涵育、体制保障、技术创构、主体培塑和伦理制衡五个维度协同发力,构筑多元育人场域,搭建长效体制框架,打造专业知识架构,提升主体数字胜任力,筑牢坚实道德底线,构建全面、系统、立体的五位一体赋能系统,为数智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条可行之路。
2025, 26(5)
: 68-74. doi: 10.12186/2025.05.009
摘要:
以智能技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信息生成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带来新机遇,其具体体现在智能教师担当叙事主体角色,图文叙事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叙事场域逐渐打破时空限制,以及叙事内容可达“无中生有”的程度。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权力越位、娱乐至上、虚拟沉溺和生成偏差等风险,政府需协同高校、高科技企业强化叙事中“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确保叙事方式兼顾思想性和趣味性,把握叙事场域的虚拟与现实边界,营造良好的叙事内容创制环境,以助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向上向善”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
以智能技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的信息生成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带来新机遇,其具体体现在智能教师担当叙事主体角色,图文叙事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叙事场域逐渐打破时空限制,以及叙事内容可达“无中生有”的程度。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权力越位、娱乐至上、虚拟沉溺和生成偏差等风险,政府需协同高校、高科技企业强化叙事中“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确保叙事方式兼顾思想性和趣味性,把握叙事场域的虚拟与现实边界,营造良好的叙事内容创制环境,以助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向上向善”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
2025, 26(5)
: 75-84. doi: 10.12186/2025.05.010
摘要:
Sora与Vidu等文生视频模型的出现,使得生成式AI应用格局与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文生视频模型为讲活思政课道理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工具,其带来的信息多模态转化、劳力智能性替代、内容低门槛制作和情境精准化模拟,能分别助力思政课在道理阐释、传播、实践上更加立体化、轻松化、协同化、自由化。同时,文生视频模型内在算法及其运行机制不完善、数据传播环境复杂性等,也会给讲活思政课道理带来以下挑战:模型低解释性会制约主客体的使用与接受效果,模型现阶段技术瓶颈与逻辑偏见会造成道理阐释不精准,模型自带的伦理与法律风险会渗至思政课堂,以及模型制造的技术神话会引发师生“数智崇拜”等。政府应牵头高校、高科技企业等从全面提升师生数智素养、创新优化核心技术模型、健全生成式AI模型安全监管与评估体系和“提示语监督”机制、促进模型技术多维度利益联结等方面,合力打破文生视频模型在说理层面的实践限度,使其更好赋能讲活思政课道理。
Sora与Vidu等文生视频模型的出现,使得生成式AI应用格局与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文生视频模型为讲活思政课道理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工具,其带来的信息多模态转化、劳力智能性替代、内容低门槛制作和情境精准化模拟,能分别助力思政课在道理阐释、传播、实践上更加立体化、轻松化、协同化、自由化。同时,文生视频模型内在算法及其运行机制不完善、数据传播环境复杂性等,也会给讲活思政课道理带来以下挑战:模型低解释性会制约主客体的使用与接受效果,模型现阶段技术瓶颈与逻辑偏见会造成道理阐释不精准,模型自带的伦理与法律风险会渗至思政课堂,以及模型制造的技术神话会引发师生“数智崇拜”等。政府应牵头高校、高科技企业等从全面提升师生数智素养、创新优化核心技术模型、健全生成式AI模型安全监管与评估体系和“提示语监督”机制、促进模型技术多维度利益联结等方面,合力打破文生视频模型在说理层面的实践限度,使其更好赋能讲活思政课道理。
2025, 26(5)
: 85-94. doi: 10.12186/2025.05.011
摘要:
农地流转日益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关注农地转出对农村妇女获得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CFPS 2020),实证分析农地转出对农村妇女获得感的影响,发现:(1)农地转出显著提升了农村妇女的获得感水平;(2)农地转出对农村妇女获得感的影响存在非均衡性,农地转出显著增进了农村妇女的经济获得感、民生获得感和发展获得感,而对政治获得感的改善乏力;(3)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转出与农村妇女获得感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4)异质性分析表明,农地转出对无农业机械、不享有代际支持农村妇女的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和降低劳动力转移风险等政策建议,以期提升农村妇女的获得感。
农地流转日益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关注农地转出对农村妇女获得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CFPS 2020),实证分析农地转出对农村妇女获得感的影响,发现:(1)农地转出显著提升了农村妇女的获得感水平;(2)农地转出对农村妇女获得感的影响存在非均衡性,农地转出显著增进了农村妇女的经济获得感、民生获得感和发展获得感,而对政治获得感的改善乏力;(3)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转出与农村妇女获得感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4)异质性分析表明,农地转出对无农业机械、不享有代际支持农村妇女的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和降低劳动力转移风险等政策建议,以期提升农村妇女的获得感。
2025, 26(5)
: 95-103. doi: 10.12186/2025.05.012
摘要:
农业绿色发展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CSSCI与北大核心论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系统绘制我国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知识图谱,深入剖析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主题演变和关键议题,发现:当前研究热点聚焦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低碳农业实践、乡村振兴、生态农业体系构建和农业强国目标实现等议题。未来应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等热点,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以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农业绿色发展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CSSCI与北大核心论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系统绘制我国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知识图谱,深入剖析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主题演变和关键议题,发现:当前研究热点聚焦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低碳农业实践、乡村振兴、生态农业体系构建和农业强国目标实现等议题。未来应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等热点,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以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2025, 26(5)
: 104-114. doi: 10.12186/2025.05.013
摘要:
运用因子分析与DEA方法,评价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与济源示范区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除纯技术效率较高外,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河南省各地市DEA有效性分析数据呈现低水平的理想类型,各地市经济发展与财力分化趋势明显,整体债务水平在全国位次不高。针对河南省政府债务绩效现状,应建立健全债务绩效管理体系,强化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全面摸排政府隐性债务,准确实施风险防范;优化政府债券期限结构,以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运用因子分析与DEA方法,评价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与济源示范区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除纯技术效率较高外,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河南省各地市DEA有效性分析数据呈现低水平的理想类型,各地市经济发展与财力分化趋势明显,整体债务水平在全国位次不高。针对河南省政府债务绩效现状,应建立健全债务绩效管理体系,强化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全面摸排政府隐性债务,准确实施风险防范;优化政府债券期限结构,以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