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20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践本质的早期探索
朱荣英
2019, 20(3): 1-1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1
摘要:
青年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揭露了人在“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状态,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批判可以把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进而在社会性劳动中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使每个人得以自由全面地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实践性理解,是马克思的一贯立场。马克思早期对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践本质的探索,虽然仍然沿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但已对其做了实践性的重构,不再是什么抽象的人类之爱,而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人本学。
习近平对毛泽东批判继承论的坚持和发展
刘金鹏
2019, 20(3): 11-1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2
摘要: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毛泽东、习近平相继提出了批判继承论和双创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从理论旨趣上看,双创论和批判继承论都是以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根本目的。从问题意识和理论逻辑上看,双创论不仅与批判继承论一脉相承,更是对它的创新发展。具体来说,双创论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分析、批判继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概念;进而,明确主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回答了传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批判继承论基础上提出的双创论,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继承与创新:张岱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
陈松
2019, 20(3): 19-2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3
摘要:
作为知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本质规定和研究对象出发去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域,到从基本论域和理论问题入手去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域,再到从思想建构和范式转化去展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致思方向,张岱年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前途与中国哲学的前途关联在一起,又将中国哲学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关联在一起,从而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出现与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重要性,驳斥了中国的复古派和自由派想要让“新唯物论”边缘化的企图。历经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张岱年用独立而彻底的态度开启了一条选择“新唯物论”、评介“新唯物论”、发展“新唯物论”的思想道路,并由此形成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精神实质的个性化理解。
经济与管理
基于节能减排的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李新安, 李慧
2019, 20(3): 26-35.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4
摘要:
实施节能减排和产业清洁生产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碳金融市场作为控制碳排放的市场化手段,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与推进节能减排等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基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系统剖析碳排放控制与碳金融市场产生的内在逻辑,在研究探讨碳金融市场节能减排传导机制、交易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应在我国碳金融市场试点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完善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市场激励、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利益协同的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
李寒娜
2019, 20(3): 36-42.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5
摘要:
基于博弈的视角研究发现,利益最大化会导致不同主体在参与环境协同治理时产生利益分配的矛盾,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多方的合作及其连续性,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实现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关键。构建基于夏普利值法的区域协同治理利益分配模型,得出当地政府、环境敏感型企业、社会公众作为不同主体在进行环境治理时需承担之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7%、41%和12%。为确保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应建立信息共享主体互信机制、平等开放的参与执行机制、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与监管机制、多维长效的利益共享补偿机制,以保障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切实取得实效。
知识产权过程化视角下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徐明霞
2019, 20(3): 43-4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6
摘要:
创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从知识产权过程化视角看,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市场力量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制造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行为,正是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的过程;制造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形成的市场力量,正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知识产权创造的过程。制造产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促成企业的知识产权获取和运用,企业获取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和横向一体化行为来实现。制造产业的企业行为构建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其知识产权创造,而制造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可以强化其创新能力。
产权性质、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成本黏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杨位留, 杨金磊
2019, 20(3): 49-57.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7
摘要:
基于沪深两市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代理成本、成本黏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代理成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成本黏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成本黏性对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按照产权性质,进一步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成本黏性对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在民营企业中,成本黏性对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相对薄弱,而治理机制的健全能够减少代理问题,抑制管理者自利行为和机会主义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可弱化成本黏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以最终提升企业绩效。
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探析
黄天弘, 栗想, 何聪
2019, 20(3): 58-63,7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8
摘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于2005年实施以来,教育部在指导和组织教材编写上始终以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作为基本遵循,保证了教材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不同、每门课程的特点不同,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增补中出现几门课程在相关问题上不同程度的重复交叉,甚至修订文字也一模一样。这一问题并不是教材编写者单方面能够解决的,因为它不仅涉及教材编写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涉及教学方法。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内容重复交叉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教材编写各部门、各组织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二是科学分解与定位课程设置目标和教学目标;三是制定与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赵志伟
2019, 20(3): 64-70.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09
摘要:
高校思政教师心理资本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政工作绩效与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发现:(1)自我效能对工作绩效具有较大的直接促进作用;(2)乐观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坚韧性和自我效能而对工作绩效产生间接作用;(3)坚韧性对工作绩效可能产生直接与间接的正向作用。因此,以心理资本改善为突破口,通过增强高校思政教师的自我效能,积极培育高校思政教师的乐观心态和坚韧性品质,加强心理资本诸要素间的联结度,可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绩效。
文学
河南当代文学审视
吕晓洁
2019, 20(3): 71-7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10
摘要:
中原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给河南作家以深厚的滋养,近百年中原激荡的历史与现实又不断地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构建了一个特殊而引人瞩目的中原乡土世界。与此同时,一些地域因素对于河南作家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使他们的创作形成了一个单向度世界。进入新世纪以来,渐成风景的河南女作家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河南男作家创作中的一些不足,从女性的视角反映了正处于巨变中的中原风貌,但因在历史积淀与生活磨砺方面存在某些欠缺,使得这些作品少了些厚重感。继续着力开发中原丰厚的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地域文化和文学传统,重铸“中原经验”,是河南文学在新时代实现突破与超越的一条可行之路。
再论莎士比亚中国化的话语构建问题——与柳士军和张荣兴商榷
孙艳娜
2019, 20(3): 79-83.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11
摘要:
柳士军和张荣兴在其论文《论莎士比亚中国化的话语建构》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学理基础,提倡在未来中国文学创作中构建莎士比亚中国化话语,从内容到形式上使莎士比亚“中国化”。然其对“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概念界定不清,存在着自相矛盾、逻辑推理错误,学理基础不存在因果关联,以及现实意义不大等问题。从文化传播和文学鉴赏来看,将莎士比亚“中国化”都是不合时宜的。“莎士比亚中国化”或许应该理解为对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体系的构建,主要研究、归纳、总结国人在翻译、评论与编演莎士比亚戏剧时中国传统文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以此厘清中国人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时所尝试的方法、理念,彰显中国与众不同的莎士比亚研究特色。对史的归整或许应是柳士军和张荣光所提出的莎士比亚中国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与要旨所在。
战乱背景下胡塞尼对社会伦理诸形态的书写与家国重建构想
刘靖宇
2019, 20(3): 84-92.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12
摘要: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展示了阿富汗因战乱而导致的各种社会伦理关系的失序,成功地将读者带进了那个残酷、绝望、苦难和贫困的世界,表达了其对阿富汗战争伦理、民族伦理、宗教伦理等社会伦理失序的深刻批判。暴露不是为了发泄,而是为了更好地重塑。有着高度人文主义情怀、对故国满怀深情的胡塞尼,站在世界主义的高度借助作品中的叙事,指出了故国阿富汗重建的必由之路:用爱去化解所有的仇恨与邪恶,用宽容与和谐构建美好的未来。阿富汗的重建与复兴不仅需要阿富汗国内实现真正的民族、宗教的相互宽恕和融合,也需要流散在外的所有阿富汗游子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无私帮助。
艺术空间
市场细分理论视角下红色经典油画的创作与收藏
赵平垣, 张秀娟
2019, 20(3): 93-99.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13
摘要:
红色经典油画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强化,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无形的象征意义。目前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对其关注度不够及其市场导向不够精细,导致市场认可和收藏的潮涨潮落。市场细分有助于确立红色经典油画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坐标,有助于建立红色经典油画的收藏朋友圈,有助于建立较为完整的红色油画经典市场信息体系,从而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油画在全球范围内的媒介传播力。
基于TRIZ的钧瓷器型和釉的演化趋势分析与案例解析
杨俊峰
2019, 20(3): 100-108.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9.03.014
摘要:
将TRIZ理论引入传统的钧窑领域,用于钧瓷技术、艺术的创新,研究发现:钧瓷在器型方面遵循着曲面化、协调化、多样化、人性化、精细化、高效化等演化趋势;在钧瓷釉色及其机理方面呈现出釉料由高集成转向简约、窑变从不可控到可控、降低成本与循环利用等发展趋势。实例分析表明:“不足”或“超额”行动是最有价值的发明原理,其次是“分割”。